辛五、問他土修菩薩行分三
這一科是我們經文當中的“約跡門開權顯實”的一個序分。這個序分就是一般說的發起序,它帶動了整個經文:佛陀為什麼要先為實施權,最後開權顯實。整個經文的序分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放光現瑞”這四個字。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是先從白毫放大光明,然後再從光明當中顯現十法界的因緣果報的相狀。佛陀等於做了兩個動作。這兩個動作,蕅益大師把它判作:那一道光明叫做此土六瑞,就是發生在當下的瑞相;十法界因緣果報相狀叫做他土六瑞。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首先,為什麼有這一道光明的出現?從本經的解釋是,前面有五個方便:佛陀說法、入定、雨花、地動、眾喜,最後才放光。最重要的有兩個,說法跟入定。佛陀要發明那一道光明之前,先要講無量法門。佛陀要講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必須要先有一些破障的法門,增長善根的法門。佛陀講阿含、方等、般若,讓我們善根慢慢地增長,煩惱慢慢地輕薄,所以他必須要講《無量義經》,開顯無量法門。然後開始入定,就是把無量法門會歸到內觀的真如,開始內觀。也就是說,一念心性,其實那道光明就是本經的核心思想,就是整個《法華經》的安住處,整個《法華經》的所觀境。其實我們整個修觀就是從那道光明修起的,那就是整個十法界的一個共同的基準的平臺,這個是整個《法華經》的思想。
當然,心性跟因緣是互動的。因為真如受燻,所以從一念心性當中開顯出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這個地方,佛陀在解釋這個光明所現的相狀,先分兩大塊:第一個叫做流轉門,就先講眾生法界;第二個再講佛菩薩的法界。
眾生法界,從那道光明來看,它是背覺合塵。其實我們凡夫是違背光明的。因為我們墮入輪迴以後,我們生命有兩大問題:一個叫做生死業力,一個叫做顛倒妄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內憂外患,外有生死業力,內有顛倒妄想。從你投胎開始就是這樣。你投胎以後,你的生命就是兩個東西互撞:你的業力創造了果報,不管快樂痛苦,就刺激你;刺激你,你就打妄想;打妄想以後,你又造業;等到業力成熟又現一個果報;這個果報又刺激你,你又打妄想……所以,從凡夫的角度,唯識學對凡夫的定義是:人生是無解的,這是解不開的。因為它落入一種業力跟妄想的惡性迴圈,叫做生死流,它是輾轉相續的。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佛陀為什麼出世呢?因為眾生在業力跟妄想中間還有善根,他過去生曾經供養佛陀,曾經聽聞佛法;這個善根就會創造一種感應道交。佛陀在講那道光明所現的凡夫法界以後,雖然凡夫受了業力跟妄想的牽動,但是你把業力撥開,把妄想撥開,他可是有善根的。你只要有善根,佛陀就有辦法了。偉大的佛陀他有無量的方便力,他還真不怕你的業力重,他也不怕你妄想深,他怕的就是你沒善根。所以,你要有善根,佛陀就來到世間了。
來到世間以後,我們看那道光明所現、彌勒菩薩所描述的,佛陀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個,佛陀講《華嚴經》。佛陀先講六度的法門,成就十地的功德,把佛菩薩的功德開顯出來,把這些根熟菩薩都先度了。當然凡夫在座,但是我們只能隨喜讚歎,對我們來說沒什麼幫助。所以,度了根熟菩薩以後,佛陀必須從千丈的盧舍那身從本垂跡,變現一個跟我們一樣高、一樣大的丈六比丘相來陪著我們。
也就是說,其實凡夫是背離光明的,凡夫是趨向黑暗的,越流轉越糊塗了。佛陀出世以後,就把我們往光明的方向帶,叫做背塵合覺。所以佛陀出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九界眾生想辦法往一念心性的方向帶。
第一個他帶動的是《華嚴經》的菩薩,叫做直趣佛道。佛陀對這些菩薩不需要施設方便,因為他沒有障礙。他也沒有煩惱,也沒有業力,他差的就是善根的增長。菩薩是直趣佛道。
然後就是面對凡夫了。凡夫就比較複雜了,因為我們凡夫的心,我們長時間在娑婆世界流轉,產生一個習慣,就是我們一定要得到一點東西,有所得。你說學佛什麼都得不到,那我不學了。所以佛陀必須怎麼樣呢?佛陀面對凡夫,叫做兩階段的引導。佛陀先丟一個假相,讓你先到這個方便的假相里面安住,然後再趣向佛道,叫做為實施權。佛陀如果把我們每一個眾生直接帶入光明,沒有一個人受得了,也沒有一個做得到。所以他必須怎麼樣?要有一個過渡。
這個過渡,每一個人的過渡不一樣。有些人,你說讓他學佛,他就喜歡到人天裡面享受快樂。他高興了,他才願意往前走。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