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三、合法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百零三面,我們看壬三的“合法”。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的譬喻,是佛陀用教法來解釋《法華經》有什麼不同。就是說,那你說我要誦經,我可不可以誦般若經、誦方等經?般若跟方等也有發明一念心性,中道實相也是有,但是含水分量比較少。你可能花同樣的時間,但是你誦《法華經》,它是直接契入的,直接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到《法華經》,他不再給你遮遮掩掩了,直接講佛陀是怎麼想。就是,佛陀您老人家到底是什麼知見?您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那您老人家是怎麼想的?佛陀說,我是認為萬法唯是一心,但是你們沒辦法接受,所以我講諸法因緣生。所以,《法華經》,從成佛之道來說,從凡夫的角度來說,是含水量最多的,就是它裡面真如的法水是最多的。你可以用很少的時間吸收到很多的法水,讓你很快地進入到一心真如。
所以這以下合法,“菩薩亦復如是”。一個有志於成佛的菩薩,他不再是追求那種餅乾、糖果,他要的是無上的摩尼寶珠。但是這個人如果沒有能夠聽聞信解,也沒有如法地去修五種法師——信解、讀、誦、書寫、為人演說,那麼這個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你還在因緣裡面打轉,尚遠。但是你如果能夠聽聞信解,乃至於如理地思惟修學,那你就是直接契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它這塊有遠近的差別。那麼這個遠近我們就不解釋,因為佛陀自己會解釋。
壬四、釋近
那佛陀老人家,到底什麼樣是在那個地方繞繞繞繞,離無上菩提很遠,什麼情況是直接契入佛道,是一種捷徑?這個遠近應該怎麼區分呢?我們看佛陀自己怎麼解釋。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所有的菩薩,你要成就無上菩提,只有一個方法。諸位!你不是靠佈施成佛,你也不是靠持戒成佛,你是靠的清淨心、菩提願,這一心真如所顯現的兩大根本而成佛的。
所以在《法華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佛陀一開始開了很多方便門。佈施是一個方便門,透過這個方便門成就富貴;透過持戒這個方便門,成就所謂的尊貴。我們一開始覺得每一個門都有它通達的結果,所以人生是可以規劃的。諸位!從諸法因緣生,你說我來生要做大富長者,可以!你說我來生要很莊嚴,那人家打你罵你,你就安忍不動。所以它每一個法都有一個門,都有它通往的結果。
但這有個問題,就是說,那這樣所有的法門你要修到什麼時候?這法門太多了。每一個法之間是有隔礙的,佈施就不是持戒,持戒就不是忍辱,它彼此之間是有隔礙的。到了法華會上,把這種隔礙的門開啟了,你只要安住一念清淨心、菩提願,所有的法門都是成佛。你只要成佛你什麼都有了,你一旦回了家以後,你就具足所有的珍寶了。所以佛陀是直接把這種三乘的方便門開啟,而開顯一佛乘的實相。
所以,《法華經》這個法藏,是“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深固指的是它的體性,它是清淨本然,離一切相,所以你不可捉摸,深妙不可思議。幽遠指它的作用,它雖然是清淨,但是它又能夠具造百界千如,它什麼東西都可以創造出來。你用唸佛來熏習你的真如本性,它就現出極樂世界的功德。它有無量的功德妙用。所以是無人能到,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能夠圓滿一心真如的體跟用。如今佛陀教化我們,“成就菩薩”,為成就菩薩的無上菩提而作開示。
所以諸位,我們學佛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從因緣所生法裡面去成佛,你就走到一個彎曲的遠路了;你能夠直接從一心真如,建立一種佛陀的知見以後,再去修一切法門,那你就是走上近路。所以它遠近是這樣分的。就是說,你內心當中還活在妄想,然後你就急著要修學,那你就是走遠路,就打工吧。你建立了《法華經》的思想,你花一點時間建立清淨心、菩提願,先回家,然後再修法門,你的成佛會比其他人更快。這是捷徑跟遠的差別,它的核心在《法華經》的這種“深固幽遠”的核心思想。
我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禪師,他在到處參學的時候,突然間到了一個荒山野外的地方。山上有水流流下來,有一些蔬菜的殘渣,所以他想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