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嘆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方軌 分二:己一、長行;己二、重頌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百零一面,我們看戊二的“嘆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方軌”。
這一科是跡門流通當中五品的第一品,<法師品>。前面的跡門正宗分,佛陀的三週說法,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產生對《法華經》的信解。信解什麼道理呢?信解一佛乘的妙理。什麼叫一佛乘?簡單地說就是會權入實。學《法華經》,你要把你所修的法門,不管你是透過佈施、透過持戒、透過唸佛,你要把你所修的三乘的法門,要能夠會歸到你的一念心性。這就是整個《法華經》的核心思想,就是信解一乘的妙理。
我們前面的信解是一個很粗顯的信解,透過聞思的信解。所以,佛陀在流通分的時候講<法師品>,必須講出一個方法來增長我們的信解。這當中佛陀用兩個方法:一個是講到功德,一個是講到行持的法門。一個功德,一個法門。在講功德跟法門的時候,佛陀是分成兩大科:第一個是約能持之人,第二個是約所持之法。約人跟法。
前一科,約人,佛陀講到五種法門,五種法師,就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五種法門。這五種法門的主要目的,就是一種文字的熏習。因為佛陀的經典,那不是一般的文字,那叫做“清淨法界等流正法”,所有《法華經》的經文都是從佛陀的清淨法界流露出來的,所以跟一般的書不一樣。我們凡夫的書,那是從眾生的妄想心流露出來的,那是顛倒想。《法華經》的經文來自於清淨法界,所以它就能夠引導我們迴歸清淨法界,這個就是文字熏習的好處。它從什麼地方來,它就把我們的心帶到什麼地方去,說是“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在唐朝有一個趙州禪師,他老人家二十幾歲出家,活到一百二十歲,所以他開悟以後修行的時間非常長,大概禪宗裡面開悟以後他修的時間最長。他自己在這個五六十年的修學當中,他晚年的時候講一句很重要的話,他說:相續也太難。就是我們在觀一念心性這種會權入實,我們要進入實法的時候,太難!
如果說我們修權法,不難。你修無常觀、無我觀,日常生活當中你看到人事的變化——哦,昨天的人是這樣子,今天的人改變了,這個事情也變化了,而這當中我們是不能控制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無常無我的智慧,你從生命的經驗很容易去掌握、去觀察。
但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叫做不思議境,在日常的因緣裡面你看不到它的痕跡,捉摸不到它的蹤跡的。所以,禪宗開悟以後,沒有文字相的熏習他就很困難,相續也太難。祖師可以透過他的開導,或者是他一些基本的動作,說是德山棒、臨濟喝,讓你當下地迴光返照,靈光乍現。然後呢?然後你就得靠自己了,長養聖胎。
所以佛陀慈悲。禪宗很多的開悟回過頭來,一定要回到教下,因為你的開悟,只是叫做信解。你要把信解變成一種很深入的堅定的理解,你必須怎麼樣?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靠文字的燻修。那麼,這五種燻修當然主要是增長觀慧。
佛陀要講出的助行,十種供養,透過香花、透過讚歎、透過合掌恭敬,身口意的供養,培養我們修學這個法門的虔誠恭敬心。因為我們定課有時候做久了以後,就會產生一種輕忽的心態,好像把它當作一種日常的生活,所以就使令我們在修法的時候,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佛陀透過虔誠恭敬心跟文字的淨法熏習,這兩種的正助合行,把我們前面的跡門正宗的信解慢慢地加強。這個是約人。
己一、長行 分二:庚一、嘆經法;庚二、示方軌
庚一、嘆經法 分五:辛一、約法嘆;辛二、約人嘆;辛三、約處嘆;辛四、約因嘆;辛五、約果嘆
這以下約法。佛陀直接約的一心真如這個法體來說明,你修這個法有什麼好處,以及它弘傳的方法,這一科講到兩個重點。我們看講義,這個地方有兩科。一,長行。長行當中又分成兩科。一,嘆經法。
辛一、約法嘆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讚歎《法華經》這部經,共有五段。這是第一段,約法嘆,是直接約一心真如的法體來讚歎。
佛告藥王菩薩摩訶薩,在我的一代時教當中,佛陀講了無量千萬億的法。這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