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三、提婆達多品 分二:戊一、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戊二、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百二十一面,我們看丁三的“提婆達多品”。這一品是跡門流通的第三品。在跡門的正宗當中,佛陀有三週說法。三週說法,蕅益大師用四個字作一個總結,就是“會權入實”。所以,整個三週說法的目的,就是把我們三乘的修學人會歸到一佛乘的實相的真理。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當我們凡夫在三界投胎的時候,每一個人內心當中都有一個我相的執取。就是我跟你是不一樣的,你跟我也不一樣,有一種各自的我相的執取。
這個我相的執取,它會有兩種特色:第一個,攀緣;第二個,主宰。所以,當我們慢慢長大以後,我們開始去追求我們喜歡的財富、感情跟名聲。然後呢?追求以後,去掌控它,使令它的整個發展隨順我們的心意。這個我相的執取包括攀緣、包括主宰,它的結果,就牽動了第八識的生死業力。
所以,為什麼我們平常的凡夫眾生,不管修多大的善法,你都不會了生死?因為我們都是用我相的執取去造善。這樣子的輪迴的情況,就使令我們的生命出現了一種不安穩的狀態。有時候這個我相起慚愧心,它會造善,就成就人天的果報;有時候這個我相開始放逸,就開始造罪,就墮落到三惡道。
所以,我們凡夫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的生命是不安穩的,你沒辦法對來生做規劃。沒有一個人知道來生會去哪裡,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因為我相的執取使令我們清淨本然的心中出現了一個水泡,每一個人就被這個自我意識給框住了。這個水泡有時候是生天,有時候到三惡道去。這個水泡去哪裡,我們是不能作主的。
直到有一天我們開始學佛。我們學佛剛開始是學三乘的教法,聲聞、緣覺、菩薩。學哪一個教法,就是看你過去的善根。這個自我的相狀開始接觸到四諦、十二因緣,開始觀察無常、無我,這個時候,在我們的心中開始出現涅盤寂靜的相狀。有些人一開始就修菩薩道,受菩薩戒,佈施、持戒、忍辱,那麼出現的是一種六度的功德相。
所以,我們學佛以後,就會出現什麼相狀呢?你會發覺,你的自我的相狀慢慢地縮小,調伏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法相的執取,用法來取代我。當然,這個法是佛陀說的聖法,所以相對清淨而且穩定。所以,我們慢慢地從業力跟煩惱當中解脫出來了,開始趨向於空性的涅盤,趨向於六度的功德。
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就是仍然有相狀,可能執取功德相,可能執取涅盤寂靜相。那麼這樣子解脫道以後,有個問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我們三乘的修學,因為執著一個法相的關係,使令我們跟佛道永遠絕緣。因為成佛,它的因地不能有相狀,這是基本要求,一定要離相清淨而發菩提願。就是,你所做的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去做。它強調你因地的發心。這個因地錯了,你後面就全部錯了。
所以,當我們修三乘法以後,好處是從生死的我相趨向於清淨的法相。但是這個法相的問題必須學《法華經》才能解決。因為,在《法華經》上佛陀很明確地說出來什麼是你內心的真實相,就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就是說,佛陀雖然施設種種的法相,但佛陀告訴你“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你不能怪我,是你執著。我用這個法相來引導你離開了三界,我用涅盤寂靜相來引導你,我用六度的功德相來引導你。但是凡夫從法相產生執著,這個不關佛陀的事情。因為佛陀講得很清楚,“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所以,《法華經》為什麼是必經的過程?因為我們從我相趨向於法相,從法相到離相,這個就是會權入實了。你不學《法華經》,你就很難體驗到佛陀施設這個相狀到底是為什麼。是讓我們住進去嗎?還是隻是借相修心?所以到了法華會上,我們開始知道,真正的內心的世界是沒有相狀的,是我們自己從無相當中捏造一個相狀,然後給自己自我設限。不管是我相也好,還是法相也好。我相的設限更嚴重。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是相狀就有限量,你就不可能成就萬德莊嚴。
諸位!我們想想看,為什麼你成佛以後可以盡未來際地受用?就是你成佛以後,你的常樂我淨,生生世世到盡未來際不會停止了,你的功德是無限量的。如果我們今天是一個有限量的因地,怎麼可能招感一個無限量的果報呢?所以你因地一定要離相,你的果報才能離相。所以整個成佛之道,因跟果要怎麼樣?互相隨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