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一百九十六面,我們看丙三,流通段。
前面的經文,從<方便品>一直到<授學無學人記品>,總共有八品,是跡門的正宗分。這以下從<法師品>到<安樂行品>有五品,是屬於跡門的流通分。
跡門的正宗分主要的就是三週說法,使令我們會權入實,把三乘的權法會歸到一佛乘的實法。會權入實,它的重點並不是要你改變你修學的法門,這點要注意。以前你喜歡持戒,你還是照樣持戒;你喜歡拜懺,你照樣拜懺。權法的法門是不改變的,那麼改變什麼呢?改變的是我們的知見,就是我們修行的觀念。我們必須從一種三乘的知見,而提升到佛陀的知見,就是一種觀念的改變。
基本上,三乘的修學,它的知見就是因緣觀。三乘的因緣觀是很廣大的,包括了十法界的染淨因果。我們因為殺盜淫妄的因緣而墮落到三惡道,因為五戒十善的因緣而生到人天,因為四諦十二因緣而成就涅盤寂靜,也因為六度的因緣而成就菩薩的功德,就是整個十法界的染淨因果。
因緣觀的好處,先講好處。它的好處在於,它會從十界的差別相當中讓我們產生一種明確的取捨。很明確,什麼東西是我要追求的,什麼東西是我要舍離的。從因果的取捨,使令我們怎麼樣?不斷地增上。你不取捨你哪有增上呢?這個是因緣觀的好處,透過取捨而增上。
因緣觀的缺點——這不是它本身有缺點,是我們凡夫的心有所得去修因緣觀,就產生了缺點。什麼缺點?就是產生堅固的法執。
這個法執,我們從禪宗的公案裡面可以看得出來它是什麼相貌。禪宗的二祖去參訪初祖,說,弟子心不安,請和尚安心。初祖說,將心來,吾與汝安!
就是,你從因緣觀,第一個問題是你的心不安定。當然你能夠發覺你心不安定,那你也是有修行了。一般凡夫是不知道自己心不安定的,就是煩惱很難調伏嘛。煩惱是這樣,你要不管它,它也不會管你,那大家就和平共處,就是心隨妄轉。但是你要去對治它的時候,它一定會抗拒你,有時候煩惱就更加的粗猛。所以,從因緣觀的角度,你會發覺煩惱的活動特別地熾盛,這第一個。
第二個,三祖去參訪二祖,他怎麼說呢?他說,弟子業障深重,向和尚懺悔。那禪宗的公案都是這樣,只有一個思想——迴光返照,你不要順著因緣去觀。有迴光返照之後,哦,罪業覓之了不可得。
也就是說,從因緣觀,對我們凡夫是非常不利的,我們會陷入煩惱的思考跟業力的思考。所以你從因緣觀修學,你會得到一個結論:煩惱難調伏,業障太深重。
如果我們一個凡夫,一輩子只知道諸法因緣生,好處是你今生會進步;但是你的缺點是,你的格局太小了。因為你把自己定義作生死業障凡夫,所以你落入了一種生死業障的框框裡面。你變成怎麼樣?自我設限。就像《楞嚴經》說的,當我們修因緣觀的時候,我們的人生變成水泡,就是你會被你的因緣框住。而落入因緣對我們是不利的。
從修行的角度,你要論因緣,那煩惱和業力一定比你的修行更大。如果要講人生經驗,你要落入因緣所生法,你就不是煩惱跟業力的對手了。它長時間在我們內心當中活動,而你想用短時間的法門、短時間的修行去處理它,就因緣論因緣,那你就不是它的對手了,你就很被動了。
就是說,當我們落入水泡的思考的時候,那你就是一個水泡了,你每天的糾結就是,欸,我今天煩惱淡薄一點,今天業障少一點。欸,過了幾天,懈怠了,煩惱又開始活動,業障還是依舊存在。所以你就永遠在煩惱跟業力裡面牽扯不清了。這就是因為你因地發心不正。你不能站在煩惱跟業力的角度來當作你起修的本因。
那怎麼辦呢?所以佛陀必須要怎麼樣?會權入實,把三乘的因緣觀迴歸到一心真如,就是先找到你的寶珠,摩尼寶珠。就是說,無量劫來,從因緣的角度我們是非常弱勢的,因為我們大部分都在顛倒當中,只有少數的時間在修學,所以你不能從因緣的修學來跟它對抗,你弄不過它的。那怎麼辦呢?很簡單,把你的強項拿出來,把你的摩尼寶珠拿出來,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說,我們煩惱再重、業障再深,這個都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是因緣所生法。我們要回到生命的原始點,就是清淨心、菩提願,就是所謂的稱性起修。這很重要!稱性,不能稱因緣。
就是說,我們修行的第一點,要告訴自己:我本來沒有煩惱,我本來沒有業障。你要從這個地方產生信解,你才好修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