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一百六十六面,我們看子二的“中間更相值遇”。
這一段是說明整個跡門正宗裡面的三週說法。三週說法的共同點,都是在會權入實。什麼叫實法呢?本經的標題那個“妙法”就是實法,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佛陀在發明心性的時候,他是從三個角度:法說、譬喻說跟因緣說。法說跟譬喻說,重點在發明心性的本體,那種清淨心,離相清淨的清淨心,是如如不動的。那麼因緣說呢,它重點在發明心性的隨緣的作用。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重點在因緣這兩個字。什麼叫因緣?其實具足來說,應該是因緣果報,我們一般簡稱為因緣,其實開出來是有因、緣、果、報這四個內涵。因緣果報,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生命的經歷。因為真如本性,它是體用雙彰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顯的是它的清淨的本體;即假,講到十法界、十如是,就是它的隨緣的作用。因緣說是從即假的角度來發明心性。
也就是說,因緣跟真如是互動的,就是所謂的真如受燻。比方說,諸位!你們聽完《法華經》以後,你們當下的內心是怎麼回事?那叫一個淨法熏習,所以你們內心會出現什麼相狀?出現菩提的相狀。就是剛剛聽完《法華經》的時候,你內心會出現菩提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你那個時候的心態是最隨順於佛陀的,在十法界裡面,你是向於佛法界的。
但是,當你們回到家庭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個熏習,那是另外一段因緣,那就是六親眷屬的互相的熏習,基本上是一種有漏的熏習。所以你回到家以後,沒多久,你又現出了生死業障的相狀,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
所以,我們凡夫是不決定的,受染淨的因緣而不斷地熏習,這個地方就牽涉到現實生活裡面善根的退轉的問題。就是,聲聞弟子經過了大通智勝佛的出世、說法,乃至於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這個時候,我們前面聽過,講到他們已經怎麼樣?示教利喜,發菩提心。示教利喜是一種理觀,理觀上他能夠正念真如,發明一念的清淨心,由清淨心發起菩提願,所以基本上他的大乘的圓頓善根已經成就了。
那麼,聲聞弟子過去生聽完《法華經》,成就清淨心、菩提願,他從此以後的修學一帆風順嗎?未必,因為理體要經得起因緣的考驗。這個地方經歷過太多的人生經驗,所以他會有一種進進退退的變化。這後面開始說到這些善根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有三種變化。
當然,佛陀最後講到了究竟不退,這是很重要。就是說,我聽完《法華經》,我回去以後也沒好好修行,開始放逸,那我就把善根放在內心的其中一個角落,那我會有什麼後果?你跟一般凡夫還是不太一樣。你的墮落,你的退轉,會有一個紅線,有一個底線出現。那個底線到底是什麼?我們到經文再說明。就是你聽過《法華經》,你曾經安住清淨心,曾經發過菩提願,就算你在後面的生死輪迴退轉了,有一個底線會把你保護住。這種究竟不退,我們講到經文的時候再說明。
子二、中間更相值遇
這個中間指的是多久呢?就是,從聲聞弟子過去生聽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到釋迦牟尼佛今生的出世,這中間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彼此有時候相遇,有時候相失,這個地方有一些過程。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這十六個菩薩沙彌,自從他們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聽《法華經》,復講《法華經》以後,他們後來的因緣就經常地演說一佛乘的《法華經》,引導大家能夠會權入實,把萬法迴歸一心。一一菩薩所教化的,有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當初跟十六菩薩沙彌結下法緣的這麼多的眾生,後來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最好的。就是他聽完《法華經》以後,他努力地用功,從此直奔佛道而去。他沒有所謂的退轉,他是不斷地增上,這第一種情況。
這種情況是怎麼來的呢?
“世世所生,與菩薩俱。”一個人要跟諸佛菩薩生長在同一個時代,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內因力;第二個,外緣力。內因力就是你的理觀要強,你的善根要強。善根,諸位!古德很強調,你招感佛菩薩出世的善根,它是有標準的。那是三乘的善根,就是出世的善根。如果你永遠活在人天的善根,你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