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那麼佛陀施設三乘以後,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勸修。佛陀說:“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就是眾生們,你們不能再好樂三界的快樂。
佛陀講苦諦,就是這個娑婆世界的快樂是有過失的。你追求快樂,但在每一個快樂當中,“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這個快樂有過失,要我們知苦。第二個,斷集。用無常、無我的智慧調伏愛取煩惱,勿貪粗弊的色聲香味觸法,調伏愛取。因為你貪著愛取,你就會為三界火所燒。這個斷除內心的愛取。知苦,斷集,後面就是慕滅,修道。應該出離三界,成就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等種種的涅盤、出世的功德。“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佛陀勸修說:“汝等當勤修精進。”為什麼要勤修精進呢?因為佛陀用三乘的方便來誘進眾生。這個“誘”,就是出離三界火宅叫做誘。什麼叫“進”呢?成就無上菩提叫做進。就是說,你今天只要出離三界,後面的路你就不用著急了,你先聽我講這一段出離道(凡夫最難度化了,這個生死凡夫。我們前面說過,成佛之道,三界的生死是最難度化),只要你能夠接受我的“誘”,我就會讓你成就“進”。誘就是離開三界火宅,進就是成就無上菩提。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的法門,三乘的空性,尤其是我空的智慧,是十方聖人之所稱歎。為什麼空性這麼好呢?自在無礙。你修空性,你今生貪的少一點,你就不會有痛苦。今生遠離痛苦,來生無所依求,不受輪迴之苦。“自在無系”是約今生的安樂,“無所依求”是約來生的涅盤樂。
所以,乘是三乘。我們修無常、無我的空性,能夠以無漏的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四禪、八解脫,還有三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注意!佛陀告訴我們追求快樂沒有錯,但是要加兩個字:安穩。請你追求安穩的快樂,不要追求有過失的快樂。
這段勸修的核心思想只有四個字,就是“勤修精進”,這是成敗的關鍵。
其實佛法修學,尤其是老參,最怕落入什麼?落入一潭死水。你看有些人,年輕開始修,到老的時候,修行就是怎麼樣?就是做功課。時間到了就去拜佛,時間到了就拿念珠來唸佛,時間到了又去做其他事。就是說,他沒有注意一種修行的意樂,修行變成一潭死水。注意!死水不藏龍!沒有一隻龍是在死水,都是在活水。
所以,你要“勤修精進”,就是說,你不能什麼都“無所得”。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你修我空觀有所得的,你能夠怎麼樣?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今生成就安樂,來生成就涅盤。所以修行它是怎麼樣?要有一個目標。
就像我們淨土宗也是一樣,你不是時間到就唸佛,你那個佛號要有一個引導性,你要有依報莊嚴、正報莊嚴、功德莊嚴,莊嚴想、功德想。就是修行不是隻有法門而已,要有意樂,最怕就是落入一潭死水。所以佛陀講三乘以後就勸修。怎麼勸修呢?勤修精進,思惟這個修行的功德。
卯三、合適子所願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佛陀講三乘的法門,其實是面對三乘的根機。我們說過,凡夫的修學契機比契理更重要,不見得要圓滿,重點在相應。
那麼為什麼四諦法適合聲聞人呢?什麼叫聲聞根性呢?他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內有智性。聲聞人的特點,智性,他要有出離心。一個人落入痛苦不可怕,但是他對痛苦要有一個強烈的覺知。聲聞人對痛苦的感受很強烈,他那種對痛苦的自覺性很強,他能夠很主動地“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厭惡生死。這是第一個,他對生死的痛苦覺性高。第二個,從佛世尊,殷勤精進,欲出三界。他有這種追求涅盤的決心,“自求涅盤,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第一個他有智慧,第二個他有出離心。
其實,三乘所修的法都是空性。簡單地講就是,出離道不需要修到一心三觀,就是我空,你只要放棄主宰,不管你是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都是方便,重點在於拔掉那個我,那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