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華會上之前,二乘人的修學叫做依法修學、各得其所,他們都是在各自的法門修學。比方修四諦、十二因緣或者菩薩的六度,都得到各自的功德,以為這樣子就大事已辦了。但是到《法華經》的時候,佛陀二話不說,他不再講你們的問題了,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現出來。其實,蕅益大師說,這一段經文不但是告訴二乘人,它後面的重頌有說了,包括了權教的菩薩,包括凡夫。只要沒有入初地之前,佛陀就是把他噹噹機眾。就是說,其實諸位你們要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有兩套智慧:一個是因緣的修證,一個是心性的安住。而你們三乘人只做了一件事情,叫做因緣的修證,你們已經忽略了心性的安住。就好像我們看到了佛陀的瑞相,但沒有看到那一道光明。
這隱隱約約是佛陀要開顯那一道光明。我們看這個光明是怎麼回事,佛陀當初為什麼沒有說。
壬二、明釋迦權實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佛陀講完十方諸佛的智慧是如此,他也講講自己成佛以後是怎麼度化眾生的。他說,舍利弗!我從成佛以來,我怎麼度化眾生呢?我是用種種的因緣——就是觀察眾生的根機而施設三乘的法門,這個就是種種因緣;也用種種簡單的事物來譬喻這個道理,比方說夢幻泡影等等這種譬喻,來“廣演言教”,廣泛地用言詞來說明這個三乘的道理。總而言之,佛陀以三乘的方便來引導眾生。幹什麼呢?“令離諸著。”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來有種種的方便知見。如來的知見,這個地方指的是實智,佛陀安住一念心性;方便知見,指的是種種的三乘因緣的修證,方便知見就是權智。佛陀實智權智都具足。因此,“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這個“無量”,就是指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無礙”,佛陀的四無礙辯才;“力無所畏”,十力、四無所畏是佛陀的廣大的智慧,能夠無所畏懼;乃至於四禪八定種種的“解脫三昧”,在三昧當中生起種種的波羅蜜,所謂的“不起滅定而現威儀”,這個就是解脫三昧。都能夠深入無邊,“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能夠廣設方便呢?因為佛陀曾經親近十方諸佛,而且也曾經經歷過很多的眾生,所以他能夠廣設方便。他有這樣的一種因緣的經歷。
這個地方的經文,古德的解釋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無數方便”,第二個是“令離諸著”。
首先我們看佛陀度化眾生的方便。天親菩薩講到,佛陀度化眾生有四種方便:第一個是往成就。佛陀在大般涅盤當中是沒辦法度眾生的。佛陀必須以大悲的願力從空出假,來到凡夫的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就是他要往生,隨願往生。第二個,教化成就。佛陀必須要用種種的隨類化身,應該現什麼身。他也要考慮這個身相的問題。第三個就是說成就。他要根據眾生的根機,說三乘乃至於五乘的法門。最後,功德畢竟成就,使令眾生依法修學而成就相應的功德。
這個地方就是佛陀的方便,他就是有四種方便。這是天親菩薩的解釋。
其實,這句話重點在“令離諸著”。“令離諸著”這四個字,其實跟我們一般凡夫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在這個地方已經不考慮凡夫的需求,也不考慮凡夫的知見。佛陀在本經的說話是單刀直入,不再遮遮掩掩。我們以前的理解是這樣,比方說我們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個善業的造作,所以我們生天了。為什麼生天呢?是因為我們修五戒十善。因為造五戒十善的業因,而這種善因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
這種因果的問題,怎麼就“令離諸著”呢?其實佛陀不是這樣看的。
諸位!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看五乘法門。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他說:佛陀講五戒十善的目的,是讓他遠離三惡道的執著。這種五戒十善對一念心性產生一種因緣的熏習,它自然出現人天果報,因為你不再執著殺盜淫妄。心性它是這樣,你放棄了A,它就給你b;你放棄了b,它就給你c。就這樣子。你放棄的越多,你就得到越多。
所以,從佛陀的知見來看這個五乘,他是說:因為你修五戒十善,所以你遠離了三惡道的執著,出現人天果報;因為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你遠離了三界果報的執著,所以你才出現涅盤寂靜;因為你修菩提心,六度法門,所以你遠離對涅盤的執著,才出現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