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報告聲稱,吳庭豔兄弟二人是在企圖奪取武器時”意外自傷身亡“的。中央情報局後來搞到了吳庭豔和吳庭儒的屍體照片——他們是被反綁著用槍打死的。
陳文敦矢口否認曾有除掉這兩兄弟的計劃,他後來認定是楊文明”不想讓吳庭豔兄弟活著“,但楊文明也不願意背這口黑鍋,不肯承認是自己下的手。在華盛頓,肯尼迪總統得知吳庭豔被殺時正在與國家安全委員會一起開會。他的軍事顧問馬克斯韋爾·泰勒將軍也在場。他當眾讀了電文,會議桌旁一片沉默肅靜。肯尼迪顯然受到極度的震撼,他站起來,沒對任何人說一句話就走出了會議室——在室外呆了好幾分鐘。
既然肯尼迪在早些時候發給洛奇的電報中表示要”接受各種後果“,現在他也只好自做自受了。”吳庭豔——他與共產主義進行了9年的鬥爭:他應該得到一個比遭暗殺更好的結局,“肯尼迪重新走進會議室時,對他的沉默無言的助理們這樣說。
不過,西貢的反應與華盛頓恰恰相反,洛奇透過大使館的窗子向外望去,發現”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他的死使到處都變得興高采烈。美國大使館極受歡迎,人們從使館前路過時都歡呼,都揮舞彩旗。“對越南大多數人來說,雙手沾滿血腥的吳庭豔兄弟絕對是死有餘辜。
吳氏兄弟的死並未結束美國政府內部關於南越政局的深刻分歧。洛奇認為,政變將縮短戰爭的時間,並加快美國軍人返回家園的速度。麥克納馬拉和泰勒等則懷疑這種看法。他們認為,政變之前幾乎看不到一個強有力的人物能取代吳庭豔,政變之後仍看不到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因為政變將軍的聯合只是權宜之舉。從今後事態的發展來看,後者的看法不幸言中了。
吳庭豔被殺後20天,肯尼迪在達拉斯也莫名其妙地遇刺身亡。兩者之間有聯絡嗎?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這位總統在執政期間,將美國在越南的武裝干涉大幅度升級。他剛上臺就增加對南越的軍援和軍事顧問,還派遣支援部隊直接參戰,協助南越軍隊進行大規模”特種戰爭“,把艾森豪威爾時期的對越”有限介入“政策,轉入了”無限介入“的軌道,從而在事實上堵死了美國的最後退路。肯尼迪就職總統時只有900名美國顧問在越南,到肯尼迪被暗殺時,南越軍隊中的美國顧問有16,000人之多。截至1963年底,在戰鬥中死亡的美國人總數在75人左右——這75人是顯然本不該死於此地的,但比起後來死亡的人數,這75人的總數又顯得微乎其微了。
誠然,肯尼迪沒有像他的許多幕僚主張的那樣,向南越派遣地面戰鬥部隊,但他也從未最終否定這一選擇。他在矛盾和不斷反覆中使美國越陷越深,死後還把這個燙手的山芋留給他的後繼者——更不走運的林登·約翰遜。
“北部灣事件”引爆越戰升級(1)
有頭腦但性格多變的約翰遜總統全盤照收了肯尼迪的政治遺產,對越南北方秘密戰的一部分——”34A行動計劃“和”德索托“海軍巡航,成為”北部灣事件“的導火索。轟炸北方計劃早已就緒,美國當局無恥編造在北部灣遭受北越蓄意襲擊的彌天大謊,透過《東京灣決議案》將戰火燃向越南北方,從而越過戰爭升級的重要門檻,開始陷入越戰這個深不見底的泥淖。越南北方軍民在勞動黨領導下英勇抗擊空中飛賊。南方軍民取得平也大捷,標誌著美軍的”特種戰爭“戰略開始破產。
升級的前奏在那個愁雲淒雨的星期六,也就是肯尼迪被刺的第二天,意外登上總統大位的林登·約翰遜在白宮顯得焦躁不安。老總統艾森豪威爾剛和他商談完外交事務,得出的印象是”就我當時理解,約翰遜惟一的意圖只是要弄清楚當前情況和如何貫徹政策。他沒有提出任何新的或與過去不同的想法。“約翰遜的氣質與風度翩翩的肯尼迪相差甚遠,他被人戲稱為”玉米餅大叔“,聰明但卻粗俗,具有美國南方政客的放肆作風。麥克納馬拉後來形容:”在我所認識的人們當中,林登·約翰遜是最為複雜、最有頭腦和最為勤奮的人物之一。他的個性猶如一個五彩斑斕的萬花筒:坦率與虛偽、慷慨與吝嗇、憐憫和冷酷、文雅與粗魯交替地閃現出來。“約翰遜是個老資格的參議員,從1952年就在美國政壇呼風喚雨,他的大嗓門經常響徹參議院,辛辣而火爆的風格讓幾任政府很是吃不消。後來當上肯尼迪的副總統,卻扮演起了微不足道的沉默角色,並和肯尼迪的弟弟、司法行政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形同水火,彼此猜忌。因此,他繼任不久就大發牢騷:”在對外事務方面,不管我做出什麼成績,我相信也不會得到任何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