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澤東在1959年8月6日曾寫信給他的兒媳劉思齊,信中說:〃你愁悶時可看點古典文學,讀詩句,可起消愁解悶的作用。〃見《生活中的毛澤東》,華齡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頁。。1974年5月10日佈置註釋的大字本庾信的《枯樹賦》、謝莊的《月賦》、謝惠連的《雪賦》,江淹的《別賦》、《恨賦》,集中地反映了毛澤東晚年的感情和心態。《枯樹賦》的寓意十分明顯,毛澤東聯想到飽經風吹雨打、水火摧殘、蟲蛀鳥啄的老樹〃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的慘狀,深感自己的晚年不幸,從心底裡發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喟嘆。《枯樹賦》註釋時因襲了前人的〃移植說〃(即認為樹之枯萎是由於多次移植的結果),採用了舊注。毛澤東在1975年5月25日曾明確表示不同意〃移植說〃,從學術上論證樹之枯萎〃不是移植問題〃,表明〃我早已不同意移植之說〃《主席對幾條註文的意見》,見《毛澤東晚年過眼詩文錄》前言。。這不僅是毛澤東獨特的學術見解,實際上也是他晚年悲痛的心情和原因的自我詮釋。因為晚年毛澤東的痛苦,並非由於〃移植〃所致,而是社會、滄桑、家庭的不幸所造成。《月賦》寄寓的是〃悄焉疚懷,不怡中夜〃的悽情,可以想象毛澤東長不寐、百感交集的情景。毛澤東愛雪,不論是在陝北抒發〃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懷,還是在中南海不忍踩碎瓊玉的清賞,都反映了他對冬日皚皚白雪的熱愛與讚美。閱讀《雪賦》也是一種寄託,但它是在〃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時,〃梁王不悅〃的感傷型的寄託。《別賦》中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則抒發了他晚年〃摹暫別之狀,寫永訣之情〃的哀傷;恨賦中的〃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則是另一種傾訴。在這種心緒不寧、身體多病的情況下,毛澤東於1974年7月回到他的故鄉芙蓉國養病去了,在長沙整整住了10個月。這10個月也不平靜:1974年10月中旬,〃四人幫〃就風慶輪問題向鄧小平發難進攻;王洪文到長沙狀告周恩來;毛澤東11月對江青、王洪文的批評。毛澤東希望團結起來,可是〃有野心〃(毛澤東語)的江青就是鬥個不停。1975年5月3日毛澤東回京,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員開會,再次批評〃四人幫〃,繼續強調安定團結。在此期間,毛澤東讀了許多詩詞。他一生喜愛梅花,寫的詩詞多次以梅花為題旨。晚年由於健康原因,詩興衰退了,然而傲霜鬥雪、高潔芬芳的梅花,仍寄託了他的理想人格和高尚情操。洪皓的《江梅引》(1975年3月21日佈置)、蔣捷的《梅花引》(1975年4月11日佈置),就是毛澤東尋求精神寄託的產物。〃空憑遐想笑摘蕊,思迴腸,思故里。〃〃更聽故笳,哀怨淚沾衣。〃(《江梅引》)梅花勾起毛澤東的萬千思緒:〃憶舊遊,舊遊今在否?〃〃都道無人愁似我,今依雪,有梅花,似我愁。〃(《梅花引》)往昔的追憶,近況的哀愁,以高潔的梅花自喻,表達了愁苦孤寂中堅貞不屈的意志。

從印製〃大字本〃古籍看毛澤東晚年的思想和心態(7)

毛澤東晚年曾說過他一生幹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打敗蔣介石,第二件是文化大革命。對在〃左〃的思想指導下的文化大革命,他的總體評價是七分成績,三分錯誤,不承認文化大革命搞錯了。對一切否認文化大革命的言論和行動,他都是不能容忍的。從主觀上說,他希望透過文化大革命把中國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反修防修〃,保證中國的紅色江山永不變色。但是實際情況事與願違,〃文革〃的程序沒有按照他指點江山的意志運轉。在民主革命中指導一個又一個偉大戰役並取得節節勝利的偉人毛澤東,在〃文革〃中卻經常不能如願。烈士暮年,志在千里,卻又疾病纏身,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毛澤東也在經受著成功與挫折、無限事業和有限生命的矛盾與考驗,同樣會陷入煩惱。在已經沒有詩興、不能動筆的情況下,他只能把萬種情思寄託於古代詩詞。

毛澤東因此選讀了湯顯祖的《邯鄲記》中的〃度世〃(1975年3月21日)。王安石的《桂枝香》(1975年4月4日)表達的意思與此相同:〃念往昔繁華竟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他借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抒發情懷:〃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成為撫慰毛澤東壯志未酬悲愴胸懷的良藥:〃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賀新郎》)〃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