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紙上談兵(3 / 5)

小說:桔子一夢 作者:桔子一夢

cheng

xi

)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義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豔,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於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就能感召人心,無需張揚誇耀。在句子中可充當作分句。含褒義。亦作“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則成語原意指背靠臨近河水之地擺陣,或佈下陣勢。後來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喻有“決戰”性質的行動,含褒義。其自身結構為連動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漢語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意思是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成語出處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nan),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激ang)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2

後世以此故事作為歷史典故,總結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成語故事

趙括乃是戰國時期趙國那位威名赫赫的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小起,趙括便對兵法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天賦,整日埋頭苦讀各類兵書戰策,並時常與人暢談軍事方面的見解。

有一次,趙括興致勃勃地與自己的父親趙奢展開了一場關於軍事戰略的深入討論。令人驚訝的是,儘管趙奢經驗豐富、身經百戰,但面對這個年輕氣盛且思維敏捷的兒子所提出的觀點和策略時,竟然一時間難以找出任何明顯的破綻或錯誤之處。然而,即便如此,趙奢也並未因此而對趙括大加讚賞。

趙括的母親見此情形,心中不禁充滿疑惑,於是她向丈夫詢問道:“為何吾兒在與您談論軍事之時表現得如此出色,可您卻既不指出他的不足,又不肯對其稱讚有加呢?”趙奢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緩緩回答道:“夫人啊,這戰爭之事絕非兒戲,它關係到無數將士們的生死存亡以及國家的興衰榮辱。可是咱們的孩子趙括,雖然聰明伶俐,熟讀兵書,但卻將這等嚴肅重要的事情說得過於輕鬆簡單了。倘若趙國沒有讓趙括擔任將領一職倒也罷了,一旦真的委以重任,恐怕會給我們趙國的軍隊帶來巨大的災難和危機啊!”說完這番話,趙奢不禁長嘆一聲,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之色。

3

紙上談兵

聽著語文老師的話,我面前漸漸浮現出來一個場景——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激戰,雙方總計出動兵力超過百萬。趙軍首戰失利,主將廉頗下令固守。廉頗深知趙軍實力偏弱,不可與秦軍硬拼,他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以消磨秦軍的銳氣,然後伺機反攻。

秦、趙兩軍在長平僵持了好幾個月,趙國漸漸難以負擔大軍的糧草費用,趙孝成王迫切希望速戰速決。他認為廉頗堅守不出是因為膽怯,幾次命令他主動出擊。秦國得知此事,就派人到趙國散播謠言,聲稱秦軍最怕趙括,如果趙括統領趙軍,秦軍一定不能抵擋。趙孝成王信以為真,立即撤了廉頗,命趙括接領所有職權。

廉頗一走,趙括便照著他從兵書上學到的兵法幹了起來。他不看當時的實際情況,便照著兵法上說的去做。他先是把廉頗所築的星狀營壘合併成一個大營,隨後又頒佈了這樣一條軍令:秦兵若來,要奮勇當先,猛打緊追,不勝不回。回者,斬!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