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唐 杜甫(2 / 3)

小說:桔子一夢 作者:桔子一夢

我走進茶館找了個位子坐下,要了一碗大碗茶。這時,旁邊一個年輕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拿著本子不停地記錄著什麼。我好奇地湊過去一看,原來他在記錄評書先生講的故事,說是要整理成冊。

我們攀談起來,他告訴我他熱愛民間文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儲存這些即將消逝的東西。我不禁想起那位拉二胡的老者,感慨這個年代雖然有著新舊交替的碰撞,但總有一些人和事承載著獨特的魅力,無論是自然之美還是人文瑰寶,都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時代的大河。我決定也加入他的行列,一起挖掘和保護屬於這個年代的美好記憶。

,!

就在語文老師那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講課聲戛然而止的時候,我才如同大夢初醒一般回過神來。方才還沉浸在自己思緒中的我,此時匆忙地拿起筆,開始飛速地抄寫那些剛剛被老師講解過的詞語釋義,試圖能夠儘快跟上老師授課的節奏。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額頭上也漸漸冒出了細密的汗珠,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好不容易抄完了釋義,下課鈴響了起來。我長舒了一口氣,心中卻還回味著之前的思緒。下節課間休息時,我找到那個同樣熱愛民間文化的同學,我們商量起具體的計劃。

我們打算先從學校周邊入手,尋找那些隱藏於街巷之中的民間藝人。週末,我們穿梭在大街小巷,發現了捏麵人的老師傅,還有表演雜耍的班子。我們認真地記錄著每一項技藝的細節、背後的歷史以及藝人們的生活經歷。

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資金不足難以購買更好的記錄裝置,還有些藝人不願意被記錄。但我們並沒有放棄,四處尋求贊助,耐心說服藝人。

後來,我們將收集的資料整理成冊,在學校舉辦了一次小型展覽。同學們紛紛圍過來觀看,眼裡滿是新奇和驚歎。那一刻,我知道我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們成功地將這個年代獨特的記憶展示給更多人看,讓大家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3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因陝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一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4-6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裡,“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寫雨的“發生”,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頷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