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城市建設合作專案的順利推進以及新能源領域佈局的逐步展開,李氏集團迎來了新的發展熱潮。然而,在這看似一片光明的發展前景下,暗潮也在悄然湧動。
在智慧城市專案中,儘管已經解決了技術標準差異和文化融入問題,但隨著專案深入,當地一些小型企業感受到了李氏集團帶來的競爭壓力。這些企業聯合起來,向當地政府施壓,質疑李氏集團在專案中的一些商業行為,認為其可能會對本地企業生態造成破壞。
“李總,現在當地一些企業聯合起來抵制我們,在媒體上釋出一些對我們不利的言論,說我們會擠壓本地企業的生存空間,還質疑我們的技術安全性,這對專案推進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專案負責人焦急地向李軒彙報。
李軒神色凝重,他深知在國際合作專案中,處理好與當地企業的關係至關重要。“我們必須正面回應這些質疑,不能讓不實言論影響專案的進展。首先,安排公關團隊,整理我們在專案中的技術優勢、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對當地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等資料,透過官方渠道釋出宣告,澄清事實。同時,主動與那些聯合抵制的企業溝通,邀請他們參與專案的部分環節,以合作代替競爭,實現互利共贏。”
公關團隊迅速行動,釋出了詳細的宣告,向當地民眾和企業解釋了李氏集團的技術安全性以及專案對當地就業、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專案團隊與抵制的企業展開了深入溝通。經過多輪談判,李氏集團與部分當地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將一些非核心但具有本地特色的業務外包給這些企業,既幫助他們獲得了新的業務機會,也讓李氏集團更好地融入了當地市場。
在新能源領域,雖然已經確定了進軍的可行性,但隨著研發工作的深入,遇到了技術瓶頸。研發團隊在嘗試研發新型高效能電池時,發現現有的材料和技術路線難以實現預期的續航能力和充電速度的雙重突破。
“李總,目前我們在電池研發上遇到了難題,按照現有的技術思路,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電池效能的大幅提升。”研發總監滿臉愁容地向李軒彙報。
李軒鼓勵道:“研發過程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我們不能輕易放棄。組織研發團隊進行頭腦風暴,廣泛查閱國內外的前沿科研資料,看看有沒有新的技術思路和材料可以應用。同時,積極與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合作,藉助外部力量共同攻克難題。”
研發團隊在李軒的鼓勵下,展開了全面的技術攻關。他們與國內外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共同開展研究。經過數月的艱苦努力,終於從一種新型奈米材料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口。透過將這種新型奈米材料應用於電池電極,成功提高了電池的離子傳導效率,從而實現了續航能力和充電速度的顯著提升。
然而,就在李氏集團努力攻克各種難題時,全球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市場對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產品的需求出現了波動。在新能源領域,原本計劃的市場擴張速度放緩,一些潛在客戶對新產品的採購計劃變得謹慎。在智慧城市專案方面,當地政府由於財政壓力,對專案的資金投入也有所延遲。
“李總,現在市場環境不好,新能源產品的推廣遇到了阻礙,一些客戶持觀望態度。智慧城市專案這邊,資金也沒有按時到位,這對專案進度影響很大。”市場總監和專案負責人同時向李軒彙報了嚴峻的形勢。
李軒意識到,集團必須做出調整以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在新能源領域,我們不能被動等待市場回暖。一方面,加強產品的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力度,突出我們產品的技術優勢和價效比,吸引那些對技術有追求的客戶。另一方面,最佳化產品成本結構,透過與供應商重新談判、最佳化生產流程等方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對於智慧城市專案,與當地政府保持密切溝通,理解他們的財政困難,同時提出合理的資金解決方案,比如採用分期投入、引入第三方投資等方式,確保專案能夠持續推進。”
在李軒的領導下,集團各部門迅速行動。在新能源領域,市場團隊制定了一系列創新的營銷策略,透過舉辦線上線下產品釋出會、技術研討會等活動,吸引了眾多行業關注,成功與一些大型企業建立了合作意向。研發和生產部門透過不懈努力,成功將產品成本降低了 15,進一步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智慧城市專案方面,經過與當地政府的多次溝通,引入了一家當地的投資機構,為專案注入了新的資金,確保專案得以順利推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