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今學遺憾退場(4 / 5)

小說:漢末小人物 作者:張有孚

是老樣子,一個高坐胡床面無表情,一個跪在下方的恭順垂頭。

“學生叫老師失望了。”劉琰講述了分別以來種種經歷,聲音很輕沒有一點兒隱瞞。

“無妨,能思考就好。”應劭板著臉看不出喜怒哀樂。

“恩師,人為什麼要思考?”

“思辨以明故。”

“如何思辨?”

“形而上學。”

“我曾經知道,不知道什麼時候又不知道了,我很茫然,我不知道這一切有什麼意義。”

劉琰痛苦失聲,得到之後才明白失去,本想找回失去,卻放不下得到,經年糾結始終沒能得到答案,還越來越迷惘。

夏木參天微風掃葉,驕陽似火蠶鳴斷續,活在現實必須接受殘酷,曾經過去就是曾經,留戀過去眼前便成為過去。

答案需要自己尋找,需要時間去經歷,可能就在瞬間,可能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可能找到了卻不知道,可能以為找到了實際卻沒找到,最有可能窮盡一生永遠找不到。

思考能得到答案,持之以恆的思考,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在於能夠思考,獨立的、超我的、不受外界干擾的思考。

事物一刻不停的在發展變化,某一階段的結果因外部干擾而更改,但發展變化的動態程序不會改變。

人受限於能力,無法從超然的角度宏觀看待這種變化,你以為處於宏觀角度,其實是眼界不夠,相對於真正的宏觀,仍舊處於微觀而不自知。

你明知道無法真正達到宏觀角度,還是堅持如此看待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辯證,既語言的藝術。在事物不斷變化的程序中,為了保持自身邏輯始終嚴整,它不得不拘泥於言辭、推理、描述、概念,在層出不窮的抽象解釋過程中,逐漸脫離實際。

對於如何思考,古人追求的是形而上學,透過現象找出本質,脫離現實,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以絕對的主觀方式看待事物。

承認個體的無力和對於客觀的無奈,從事物發展程序中抽出某一個片段,剝離客觀影響進而找到事物本源,由外而內超脫本我,在忘我非我的心境中,由內而外進行思辨。

不錯,你可以說這就是瞎琢磨,事實本就如此,古人認為這才是人的本源——堅持獨立思考,或者直接說“執拗的瞎琢磨”,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此。

不論是有意識的思考還是無意識的思考,他可以來自日常的生活積累,也可以出自偶發的靈光乍現;

不論知識就是力量或者我思故我在,思考本身就是意義,這就是答案,它就在那裡,始終都在那,永遠都會等你,這是唯一不會改變的事物。

應劭理解弟子心境,外界對此無法提供有效的幫助,只能露出苦笑:“胡床雖好卻是異物。”

劉琰思考的問題很多,很雜亂,其中一個今天必須要問,不需要答案,只是單純想說出來:“君使以禮,臣事以忠。諸夏之君無民與夷狄之君何如?”

這兩句話斷自《八佾》:人家季氏僭越那是因為你魯定公本身有責任,統治者不盡本分就不要怪百姓造反,毫無節制放縱慾望導致民心失盡,那中國統治者還不如蠻夷。

“與其媚奧,不若媚灶。”應劭說完突然老淚縱橫不能自已,他羞愧,他懊惱,想堂堂正正的死去,卻捨不得這幅皮囊,他墮落了,無可救藥只剩悲哀。

原來大漢今學還剩師徒四人,眼看就要沒落在自己手裡,絕望中陳到送來了駱統,真是天賦異稟的好苗子,師從應瑒算作徒孫,自從收了這個好徒弟,侄子跟重獲新生一樣。

可是收了徒孫,今學多了一個人,這違背了當初和司馬防的約定,因為那個約定今學才沒有受到過度打擾,包括劉琰在內,都能夠安然離開歷史舞臺。

幽州是應邵最後的落腳處,他已經無處可去,邴原的一封舉薦信隱含著殺機,他最終選擇了退讓,來到昌平學門交出全部今學典籍。

此後教授的全是古學師法,這代表今學向古學徹底妥協,今學成為古學一個分支,經典密藏任由古學修改,重新編撰成書教授新徒。

面對殘酷現實再有不甘又能怎樣,應劭鬥不過頂多是死,劉琰鬥不過想死都是奢望,一切爭鬥都是枉然,苟延殘喘總好過被人家徹底消滅。

良久過後應劭痛苦低頭:“去看看休璉吧。”

應瑒去青州北海和鄭玄門人劉德論經,現在不在昌平,應璩正在書房在認真寫書,站起身伸個懶腰才看到等在門口的劉琰。

“師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