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種,更進一步的良性變化。
&esp;&esp;他們的相處模式如往常一樣親密無間,仔細想來也不覺尷尬,只是自己時不時會產生一些恍惚,他覺得自己對學長的情感正變得越來越複雜。
&esp;&esp;鬱景徐再度懊惱起自己人際經驗的缺失,如若不是這樣的話,他現在能更像其他成年人一樣去遊刃有餘地辨別處理這些情感,而不是現在陷入一種怪異的漩渦。
&esp;&esp;從小到大,他幾乎對加諸於自己身上的每一種善意情感持感激態度,他不會主動去向外界索求什麼,光是被動的接受就足以讓他無比……惶恐。
&esp;&esp;他並非沒有脾氣上湧的時候,但那些偏激的存在往往在發洩出來之前就被他自己壓制下去,即使對方做出了傷害他的事,他最後也會想起曾經從對方身上得到了什麼,這份情會在任何時刻被他橫置於心。
&esp;&esp;所以他雖然並不排斥人際關係,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鬥對其敬而遠之,原因有二:他深知自己情緒消化能力的薄弱,不願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他人;他害怕過強的共情能力所帶來的沉重,那更會彰顯他的無力。
&esp;&esp;所幸在某種高壓教育模式的影響下,他的這種行事風格倒很契合外界的要求,他可以把很多時間都用來專注於學習以及其他世俗標準中有助於未來的一切事項。
&esp;&esp;多做“實事”的確會令人心安,他也曾一度認為,自己不會再主動渴求人際關係,畢竟在他的認知裡,希冀對方向你付出情感是需要透過無限努力才能勉強夠到的妄想。
&esp;&esp;而且,他覺得和家人在一起相處足夠舒心,比起向外做出這種風險巨大的情感投資,不如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家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