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讓你的愛非誠勿擾 作者:津夏

認可,或者不在乎別人評價的人。而那種介意別人評論、在意個人形象的人是絕對不會上這個節目的。 無論電視上還是現實中,對於相親這種形式,不宜看得太重,不要抱著來了就一定要找到終身伴侶的心態,這樣反而比較容易放得開。無論男女,放開了才能展現自己最真實最可愛的一面,“端著”或者“裝”的心態特別不利於找到愛的感覺。相親的風靡說明了現代人缺乏交流,為什麼現在網上聊天交友的人那麼多?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你去問100 個來相親的人,你那麼優秀,為何不能自己找到合適的人?為何一定要用相親這種方式?他給你的答案多半會是“我的圈子太小”“我遇到的人都不合適”。其實現代人的生活圈子和過去相比不但不小,而且大了很多,但人和人之間心的距離卻更遠了,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Q:《非誠勿擾》是一場紅色鬧劇嗎?你說過上節目的人大都是紅色性格的人。 樂:《非誠勿擾》是一場紅色性格的集中展示,其中除了典型紅色性格以外,也不乏紅+黃性格和紅+綠性格。舉個例子,同樣是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人的求愛,紅+黃性格因為帶有黃色,表現出的是鎮定和理性(如馬伊咪),純紅色的馬諾則是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有時還會拿對方來開玩笑和調侃。夏燕因為是紅+綠,性格中有溫順平和的綠色,別人要跟她換位置,她總是無原則地同意,最後糊里糊塗地被一個追求者帶走了。當然我也再次確認我們理論的廣泛應用性,這裡面至今沒有發現明顯的藍色性格,因為藍色不願意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讓藍色上相親節目是很困難的。 Q: 你覺得用如此大鳴大放、眾人注視的方式真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嗎? 樂:相親的電視節目十年前就有了,如同網路的相親交友、公園裡的萬人相親會,甚至如同朋友間的介紹物件、居委會老大媽的熱心撮合和婚介所裡的相親介紹一樣,相親只是一個初步瞭解和做約會前準備的過程,並不保證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只是今天的電視相親節奏更快速,形式更“潮”,不但是一種尋找約會物件的方式,也是展示自己戀愛觀和個人態度的平臺,所以才招來全社會範圍內的討論。 Q: 有人批評《非誠勿擾》宣揚拜金主義,你對此怎麼看? 樂:金錢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容易成為很敏感的話題。一些嘉賓在節目中說的話讓人感覺“拜金”,我覺得非常正常。事實上,並非只有是她們喜歡錢,普天下人都喜歡錢。只是以前這些問題不大有人在公開場合說,現在有個節目把它提出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有人附和,有人批評,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即使沒有《非誠勿擾》,在其他的相親類節目中,“拜金”等話題依然存在,不必過度放大。 另外,我的分析,一般痛恨“拜金”的三種人,一種是在情感中曾被“拜金”的人傷害過,第二種是自己沒什麼錢的,第三種是懷揣強烈使命感擔心普世道德淪喪的。 ?“我是《非誠勿擾》的一把火。” Q: 你的搭檔孟非曾說,你是《非誠勿擾》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那麼,你當初出於什麼考慮來參加這個節目?想過它會這麼火嗎?  樂:如果我早知道它有這麼火,那我很可能當初就不來參加了。主要原因是,擔心人們因為《非誠勿擾》的娛樂性,而忽略了性格色彩學真正廣泛的應用性和巨大價值。 加盟《非誠勿擾》,是因為當初製片人想找一個“專家”嘉賓,這個人得有些影響力,在專業上得有所建樹,但是不要給人太過於固守傳統的印象。製片人希望這個人有點特色,能打破人們思維定勢中的“專家”概念,於是最後找到了我。我當時雖然在培訓和演講領域獨樹一幟,卻沒有任何擔任綜藝娛樂節目嘉賓的經驗,這讓我面臨極大的風險和挑戰——一旦做得不好,原先在專業領域內的聲譽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我自己猶豫了很久,才決定上這個節目。 Q: 但你最終還是決定參與了? 樂:人生需要不斷體驗、嘗試和突破。這個節目提供給我在另外一個領域拓展自己潛能的空間。另外,我覺得在做節目的過程中,我逐漸感覺也許我可以在這裡發揮出比我想象中更大的力量。《非誠勿擾》為什麼會這麼火?因為它本身不單單是一個服務性或者娛樂性的節目,而是一個帶有很多社會觀察、人文思考的情感綜合類節目。相親交友只是一個載體。每場24 位女嘉賓與5 位男嘉賓,他們的人生故事各有不同,可以產生很多話題和深層次思考的東西,電視機前的觀眾可以有一種以身代入的感覺,覺得這些人就是自己的身邊人,甚至就是自己。 我和孟非都認為,這個節目可以傳達很多娛樂之外的精神,在娛樂表象的背後,有著濃厚的人文關懷。《非誠勿擾》呈現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年輕人婚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