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給自己砌起一座擋風擋雨的磚屋……
於是,他的學生在學會竹器本領後,又學會了燒窯,並帶動程家坳進入大改造時代。
20餘戶村民,全面翻新成磚房,要蓋的也就20餘間。為了節省磚料。趙興設計的房子毗鄰而居,這樣,大多數居民只需蓋前後兩面牆,左右則借鄰居的磚牆……結果一不小心,蓋成了類似湘南土家屋似的堡壘式村寨。
到第二年臘月,程家坳人全住上了新式大磚房。正旦時,前來拜年的附近山民見程家坳的變化,索性全村遷居程家坳附近,大人在村裡尋些打工的活兒,獵物直接交程家坳收購,孩子則由趙興教導,生病再找趙興醫治。
短短一個正旦過後,程家坳膨脹了一倍大小,並逐漸向百戶村發展。
幸運的是,程家坳附近陶土資源異常豐富,多餘的勞力立刻被消化,也讓磚窯迅速升級成陶窯。
勞力多了,趙興的管理手段也上來了,村裡的孩子在趙興的規劃下,分成了六個協作組(宋代將這些協作組成為“社”),各自分管挖土、燒磚、燒陶、捕獵、編織、記賬與對外銷售。
到了第三年春,整個程家坳已變成200戶的全磚砦寨。整個村子依山築牆,由六個或方或圓的土家樓構成一個大的建築群,青石築成的寨牆圍攏在坳外,每戶村民住上了磚石大屋。
但即使是這種擴張速度,寨裡依然顯得勞力不足,村民們已開始招朋喚友,準備將更遠的幾個山村也併入程家坳。
就這樣,時間慢慢到了清明節,這是大宋人一年一度更換“新火”的祭祀日。這一天,人們需熄滅自家的火,然後過個“寒食節”。清明當日午夜,村裡長者會出面給各家分配“新火種”,同時也宣佈全年的耕做計劃。
晨曦裡,村裡新買的銅鐘“噹噹”敲響,聲音悠揚。村民開始魚貫熄滅自家灶火,走向祠堂祭祖。鐘聲平息後,趙興也不熄滅火種,依舊坐在自家火塘邊,藉助火光翻看著一本書籍。
門響了,他的學生程夏恭恭敬敬的走了進來。
程夏原名程七,“七”是他的排行,因為他是夏天出生,所以,趙興最後給他取名為程夏。他先跪在地上向老師行了一個禮,而後畢恭畢敬地說:“老師,阿大叫你去祠堂開會。”
程夏口中所說的“阿大”指的是他父親——族長程同。
聽到程夏的召喚,趙興抬了抬眼皮,翻了一頁書,平靜的問:“我去?不合適!
程夏不行禮不說話,他邊行叩頭邊答:“阿大說:今年要聽聽老師的安排,所以要請老師上祠堂。”
火塘的火光逐漸弱下去,趙興停止了翻書,他看了看火塘,猶豫著說:“程家的計劃……我無權插嘴,但……”
程夏磕了個頭:“阿大說:老師去了,坐上首!”
這話有講究,他的意思是說:趙興進祠堂,不是去接受程族質詢,而是作為決策人出現,在祠堂有坐席,且坐在上首。
趙興合上了書。
沒有照明的日子實在難過。山區裡面溼氣較重,即使住在磚房,火塘也一刻不能熄。此外,這時代取火困難,火種保留是個難題。而“讀書”成了趙興的特權,趙興需要這團火來照明,所以趙興即使在寒食節,也沒有熄火的慾望。
但現在程家坳邀請他進入祠堂,參加“新火”儀式,火種就需熄滅了。
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1003章 族長的錯誤推理
可他能拒絕嗎?
程同把孩子們的創業當作程家坳的公產,這是宗族傳統。這時代沒有私權;族裡的孩子還沒有成年,所以,拿現代的觀念“所有權”概念,跟他們說不通。
唸了幾遍“慎言”,趙興搖了搖頭,自顧說起自己的事:“昔日李太白曾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我打算開春後領孩子出去遊學——先在附近轉轉,而後稍遠……
去年我已攢下了一筆路費,孩子的食宿都不用長老發愁……無論村裡怎麼安排,今年孩子們都幹不成正事,索性別給他們派活了……嗯,我的費用夠十個孩子游學,我就挑十個孩子隨我走。“
趙興說這話其實是在間接發洩自己的不滿,他的話引起一片嗡嗡聲。然而,山民注意的卻不是他的怨氣。
程族排行第二的“長老”程老二馬上接過話頭:“哪能,老師帶孩子出去……遊學,我們那能讓老師自己出錢。我家那小子,錢由我出。”
程老二的孩子程濁,是所有孩子中最頑劣的。聽到趙興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