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不可呀!”
“嘿!你這孩子!”
推辭沒成功,謝贇還是當上了研究生院院長。
屁股決定腦袋。
一旦坐上了那個位置,謝贇還是勤勞肯幹的。立刻在報紙上公佈了東大研究生院的相關情況,師資力量,所處位置,歡迎大家來參觀學習。
高考恢復,謝贇沒有考,謝燊和李知新也沒有考,沒必要了,水平在那兒擺著呢。但是柳樹屯參加考試的人不少,而且都考上了,又一次成了全國熱點。
緊接著,研究生招生恢復,謝贇又在報紙上宣傳了一波,歡迎大家報考東大研究生。
謝燊和李知新參加了研究生考試,直接進入研究生院學習,邊學習邊工作。
謝贇沒考,為了彌補她沒有文憑的遺憾,研究生院直接給她發了個文憑。
她不得不感慨了一句:“這真是延續了咱們草臺班子一慣的作風了。”
潘長青說:“別胡說,咱們這叫靈活機動,這是建立在我們對你的真實水平有深刻的瞭解的基礎上的。之前咱們寫的那些論文,你都有參與,那就可以作為你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了。你要是想正規一點,你就再寫兩篇補上。”
謝贇:“……”
《想正規一點》、《補上》,這還不叫草臺班子嗎?
1978年,謝贇和潘長青幾人去京城參加科學大會,受到了有關領導的接見和表彰,盛讚他們在過去幾年為國家科技和工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在那裡,謝贇見到了更多的優秀的科學工作者。潘長青和鄭淑華幾個人,帶著謝贇到處找老朋友炫耀,大家都笑著聽,聽完了就是一通誇,不光誇謝贇,也誇潘長青他們。
在科研被耽誤的那些年,是這些人撐起了科研的榮光,不管是什麼樣的誇獎,他們都擔得起。
1979年5月,科學院重啟學部委員的增補工作,潘長青、謝贇、鄭淑華、鄭躍華和趙英傑都被增補為學部委員。
那一年,謝贇29歲,成了全國最年輕的學部委員。
有很多記者聯絡東省科學院,要來採訪她。謝贇搓搓臉,都應下了。她要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才能在以後的日子裡更好的為公共議題發聲。
☆
1980年,輿論開始出現一種聲音,重新掌握了話語權的知識精英女性,開始公開批判“無性化鐵姑娘”,體力勞動光榮的理念被廢棄,勞動婦女重新淪為一種底層形象。
城市精英女性開始和底層勞動婦女劃清界限,性別秩序重構,“男女都一樣”的口號被廢棄,一些人開始提倡“女人要有女人味,男人要有男子氣”。女性不得不重新以男性的凝視和審美來塑造自己的身體和氣質。
當這種輿論一出現,謝贇和任秀珍就不約而同的開始寫文章進行抨擊。
任秀珍給謝贇打電話,說:“她們這是在開歷史倒車,這些人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罪人。”
“別慌,把能做的都做了。這才剛有點苗頭,我們還是有希望掐滅的。”
“好!我這就去寫文章,我要罵死她們!”
任秀珍義憤填膺。
謝贇也很生氣。
她不光寫文章,還接受電視採訪,到各個大學去做講座,和持有這種觀點的女學生直接對線。
其他和謝贇長期並肩戰鬥的夥伴們,顏桂香、王慶麗、嶽錚、錢高韻、邵湘、季翔、張瑞鳳、鄭淑華、劉成君……也都站了出來,透過自己的方式反抗這種開倒車的行為。
路還很長,會有更多人和她們一起走。
(完)
————☆————
開這本書的時候預計寫50萬字,寫到改革開放結束。
所以,就寫到這兒了。
每一個人,只要她們不斷成長,不斷強大自我,就都會擁有精彩紛呈的人生。無需作者再寫啦~
最開始決定寫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想寫個人發展的。但是一旦開始動筆,甚至做了點代入之後,就覺得,不行。你回到了那個時候,擁有了上帝視角,就不可能只注重個人發展,而不去關注國家的整體程序。根本做不到。
書裡的內容自然是理想化的。但是我仔細想了想,如果一個人有了上帝視角、有了金手指(超強大腦和知識儲備)、有了想要國家變得更好的決心和毅力,還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這種理想局面是有可能實現的。
當然,過程可能不會這麼順利,會有曲折、有麻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