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補家用,為外出打工的孩子減輕負擔。
竹子變成竹條,只是第一步,因為一個背篼需要的不僅僅是竹條。
如扁擔長短粗細的竹片,被製作成背篼底部框架。
框架上用竹片製作支架,向外延伸。
編制三十厘米左右後,便會用上竹條,繼續向前豐富背篼的深度。
到了口子處,便是竹絲出場的機會啦!
筷子粗細的竹絲,用來封口,緊密的將背篼口封好後,一隻毛坯就做好了。
爺爺會一次性做好16個或者20個毛坯。
毛坯做好後,便是最後一步了。打牆!
所謂打牆便是在背篼底部再強化一層竹子,以防止背篼長期放在地上受潮損壞。
先升上一堆火,將背篼表面的竹絲燒製一遍,防止割手。
然後將背篼反扣到地上,背篼的底部共有四個腳,用火烤制的竹片被彎曲成底部四邊的長度,分別固定在底部。
固定好後,便完成了所有工序。剩下的,便是等待專門收背篼的人上門啦。
最開始那幾年,爺爺都是自己用腳踏車拖背篼到羊馬的街上去賣。一次拉不了幾個。但慢慢的,有賣家看中了爺爺的手藝,便留了地址,直接騎火三輪上門來收。
雖然一個背篼比自己拿去賣要便宜一塊錢,但不用跑那麼遠,而且不愁賣,也是一件好事。
但其實我更希望爺爺能夠少編點背篼,至少手上不再增加新的傷口。
你們可能理解不了編背篼的辛苦。大冬天的時候,竹子冰冷,早上天沒亮,就要起來製作竹條。晚上有時候還要點著燈趕工。
大部分工序都需要在室外才能完成。天又冷,簡直不要太辛苦。
好在後邊把廚房騰了一塊出來後,爺爺晚上便能在稍微暖和點的地方進行編背篼了。而我和奶奶,也會陪著他一起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