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
於是,我開始摒棄那些所謂的“行業觀點”,摒棄那些浪費客戶錢財的“試驗性”。我開始和客戶交朋友,真心為他們服務,為他們的生意服務。面對最現實的市場,大家都必須變得非常誠實,否則一定會傾家蕩產。
設計的能力和消費設計的能力成正比
2003年,我的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已經不用再為生存問題擔憂,腦子裡考慮的全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事情。那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僅僅幾年的時間,我們這些生於70年代的晚輩已經把我們的前輩擠兌得沒飯吃了,他們的公司不是規模縮水,就是關張大吉。很多同輩人為此得意洋洋,而我卻憂心忡忡,天性悲觀的我似乎看到了命運的輪迴。我們這樣輕鬆地擊敗了長輩,難道將來就不會被後起之秀們挑翻落馬嗎?如果不找到原因,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結果將是必然。
於是我逐漸把興趣轉向設計企業的經營上面,開始關注和訪問那些世界知名的設計企業,足跡遍佈美國、日本和歐洲。當我走進那些創造過無數傳奇和輝煌的公司時,我驚訝地發現,世界著名設計公司與我們國內的設計公司之間最容易找到的差別是:他們的公司裡有很多時尚的老頭兒,而我們的公司裡全是毛頭小夥子。中國設計師的創造力大部分止步於35歲,而國際上公認的設計黃金年齡是40~45歲。簡單的年齡差距,就可以輕鬆解釋我們行業的幼稚、莽撞、不成熟、沒品質。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至今沒有奢侈品設計團隊的原因就是:中國還沒有培養出能夠消費得起奢侈品的設計師,中國設計師的平均生活水平太低,導致了他們的閱歷和見識太低。
第三章:當代設計公司(2)
這一切都不是幾幅自娛自樂的作品、幾個自我吹捧的展覽、幾個自命不凡的設計師能夠解決的問題,中國設計行業若要興旺,需要培養出一代生活優越、眼界開闊、事業生命力強的設計師群體。培養不出人才的設計公司根本談不上是好的設計公司,迪奧培養了皮爾·卡丹,皮爾·卡丹培養了菲利普·斯塔克,於是設計行業越來越興盛。中國設計行業的興旺需要整個市場對設計的瞭解和幫助,需要中國的消費者擁有消費設計的習慣。而要做到這一切,別人是幫不了設計行業的,只能靠行業裡的人自己去做,要告訴中國設計師趕快去和這個社會更親近,告訴他們一切要為客戶著想。
廣告讓人知道、設計讓人喜好
品評廣告成功與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監控回饋資訊,回饋資訊將會跟著廣告的投放而及時到來,效果一目瞭然。判斷方式非常簡單,如果廣告回饋踴躍、產品暢銷,說明廣告和產品都很好;如果廣告回饋踴躍、產品滯銷,說明產品出了問題;如果廣告回饋冷淡,那就趕緊更換廣告公司。廣告傳播成績的好壞有一多半的原因取決於投放渠道的選擇,而絕非廣告製作是否精美。看廣告是不是能夠擁有準確的告知率,這是廣告人研究的學問。
和50年前的市場相比,今天的市場已經面目全非了,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無視那時候的廣告理論。現在我們每個人每天平均會收到數以百計的廣告資訊,我們會不會關注或喜歡那些產品早就和廣告詞怎麼說無關,它們除了會變著法兒地說各種各樣的好話之外,還能說什麼?我們現在甚至只看看那些廣告的標題和產品的照片,然後就把它刪除了。
當我們為了購買手機而走進一家手機商店的時候,面對櫃檯裡眼花繚亂的產品,首先會拒絕導購小姐的殷勤介紹,自己先站在櫃檯前面,不依賴任何資訊給手機相面一番。一旦找到讓自己產生好感的產品之後,你才把導購小姐叫過來問它的功能。漂亮姑娘在選擇化妝品的時候大多沒有閱讀產品介紹的習慣,她們關注的只是品牌。而化妝品是透過聘請那些大明星代言和設計奢華包裝建立自己品牌的。商家已經把產品的設計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做了,那些裝在不同盒子裡的眼霜、面霜哪怕出自同一家日用化工廠也沒什麼關係。
所以,在今天的商業競爭裡,產品和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相當重要,這就是設計公司在這30年蓬勃發展的原因。在這個時代,人們已經對傳播的伎倆感到厭倦,消費者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更加相信自己對產品和品牌的直接感受,他們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設計師的工作就是天天都在尋找能夠使消費者感到舒服和愉快的元素和方法。
設計公司
2004年,當電影《英雄》準備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時候,張偉平先生意識到電影也是一種消費類產品,便聘請我為他的好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