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 (轉載)(1 / 7)

小說:化工大唐 作者:殷揚

阿拉伯帝國(630年―1258年)是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國家。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z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人們的帝國”)。公元七世紀崛起於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領導下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發”國家。到八世紀中葉,疆域東起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帝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麥加-麥地那,倭馬亞王朝時移至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時又遷至巴格達。八至九世紀為極盛時期,商人足跡遍及世界廣大地區,在繼承發展古代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後因民族矛盾和內部分裂等原因,逐漸衰弱。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國滅亡,被併入蒙古帝國。

歷史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封建國家。公元7世紀30年代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領導下統一後,阿拉伯人開始在“聖戰”旗幟下對外擴張,佔領西亞、北非、中亞以及西班牙廣大領土,形成龐大的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帝國統治者稱哈里發,集政治、宗教大權於一身。9世紀中期起衰落,哈里發大權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滅。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到他逝世時(632),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於阿拉伯半島。阿拉伯帝國曆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後,阿拉伯國家的首腦稱為哈里發,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發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632~634在位)恢復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634~644在位)先後征服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佔領了從波斯灣到高加索,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歐麥爾還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在位)東滅薩珊王朝(651),西達北非昔蘭尼加。在位期間,阿拉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和教派分歧日趨激烈,奧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發阿里(656~661在位)先後被殺。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是帝國的君主。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貴族又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征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在西線,攻佔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後,於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安達盧西亞。後在入侵法蘭克王國的普瓦提埃戰役(732)中戰敗,退回西班牙。至8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倭馬亞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國的政體,設定了政府機構,並繼續實行由阿拉伯軍事貴族執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漸完備,被稱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正式語言,政府的一切檔案必須用阿拉伯文書寫。

8世紀20年代以後,阿拉伯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內訌不止。一直受歧視、受壓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紛紛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750~754在位)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於750年推翻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曼蘇爾(754~775在位)時遷都巴格達(762)。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役中,擊敗中國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在這時期,帝國仿效波斯舊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重視興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帶、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的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帝國境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