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2 / 4)

小說:正德五十年 作者:匆匆

只住了四千餘人。”

“您再看那邊,那邊是冶煉區,開採出來的銅鐵礦,經過篩選之後,便是熔鍊成為鐵錠銅錠,儲存在那裡!那裡現在有三十個熔煉爐,若是全線開動的話,一曰夜也鑄造鐵一萬斤,銅兩千五百斤。”

連子寧看的連連點頭,這礦監局構架嚴密,而且規模絕對算是現在整個大明最大的。

從開建到現在三個多月,靡費銀兩數以萬計,本來連子寧心中還有些不舒服,現在卻是感覺很值了。

一邊說,眾人一邊向著礦山那邊走去。

陸臬指著那一片礦山道:“這片區域,礦藏極為的豐富密集,這一片方圓十數里的區域內,有銅礦山一座、鐵礦山四座,而且在那邊,礦山後面,地下還埋藏著大量的煤,乃是一個極為豐富的煤礦。這些煤埋藏的很淺,去掉地表的浮土,深挖四五尺就能直接採到。”

(《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可見明朝已經把煤叫做煤了。)連子寧興致大起,一擺手:“走,咱們上礦山上看看去。”

聽說武毅伯爺前來視察,早就有大量的官兵趕到戒備,連子寧看了只是一笑,也並未制止,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自己現在這等身份地位,如果出門沒點兒排場面子,反而是讓人恥笑。

沿著修葺好的路,眾人登上了銅礦山。

連子寧也見識到了這個時代的採礦工藝。

在山頭的正中,有一個邊長足有一丈的大洞,直通通的朝下,下面黑漆漆的,也不知道有多深,在洞口旁邊有一個很大的轆轤,上面十餘根粗繩子連線著一個巨大的平底木盆。

陸臬道:“這木盆,上工下工的時候用來裝載礦工上洞下洞,若是工作時間,下面的礦工便是把的開採出來的礦石放在這木盆中,下面有專人看著,您看,若是裝滿了,就搖一搖這根繩子,上面的鈴鐺一響,便把這木盆給拽上來。”

連子寧一看,果然在洞口旁邊的橫杆上掛著一個鈴鐺,連著下面一個細麻繩。

在洞口旁邊,開採出來的礦石已經堆成了小山。

陸臬顯然是這些曰子學到了不少東西,已經從一個大頭兵變成了採礦專家,侃侃而談道:“咱們這礦井,採取的是二十四線的法子。于山上開鑿大井,大井周邊各一丈,深二十丈,上下下大,形如一把向上的錐子。下面的採礦區,大致有一里地方圓,有五十個豎井,十條斜巷和一百三十條平巷,支撐下面巷道乃是採用的原松木,徑約一尺。”

“豎井井口直徑五尺到六尺,豎井乃是交通孔道,從這裡把礦石和下面的積水提出地面,把井架支護木送到井下。豎井都有十丈深,其分幾段,也就是掘一段豎井,挖一段平巷,每一條平巷都裝有轆轤,這樣逐級提運,接力完成。一百三十條平巷的方向不一致,寬窄基本一致,內空高六尺一寸,寬六尺五寸。斜巷和平巷的作用不同,從礦層表面開斜巷斜穿到底部,主要是為了探礦;再沿水平方向開平巷,從礦層底部向上回採。已採的礦石在井下進行初選,把貧礦和廢石充填進採空區,這樣,既可以避免已經採空的區域坍塌,又可以使出窿的礦石質地較高,減少提運量。咱們這幾座礦山,用的基本上都是這個法子,採取了豎井、斜井、斜巷、平巷相結合的採掘方式。同時還有一些小手段,例如設定通風口之類,初步解決了井下通風、排水,提升和巷道支護等一系列問題。”

連子寧畢竟不專業,聽的有些雲裡霧裡,雖然沒聽懂,不過也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工程。

陸臬又加了一句:“咱們礦監局耗得那些銀錢人力,大部分都在這地下礦洞上面了。”

在這逗留了一會兒,便自下山,其它那四座鐵礦山和這個一般無二,也沒必要去了,便直接去了那片煤田。

煤田就在礦山的後面,是一片低矮的丘陵,綿延起伏。

此時地面上那淺薄的浮土都已經被挖開,露出了大片大片黑色的礦脈,乍一眼看去,煤炭似乎鋪滿了大地一般。

連子寧知道這片地區的煤炭儲備非常豐富,在後來,這裡乃是蘇聯在遠東最大的煤礦基地之一,煤炭儲量的單位以億噸來計算。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是當這片煤海擺在面前,還是心中忍不住的震撼。

現在,這片富饒地,現在成了自己的起家之本。

正有不少礦工在上面忙忙碌碌,他們把長長的鐵釺子用大錘釘進地面,然後再往斜刺裡砸,這樣來上幾個回合之後,就有一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