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崇煥是忠臣,但也是庸臣。頂
點
身為武官,做的都是文臣能幹的出的事,為了議和殺大將毛文龍,為了議和在後金饑荒時資助糧草。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結果是損兵折將,沒有可能實現。這樣一來,為了議和,只能殺了毛文龍。為了保命,只能殺了毛文龍。毛文龍一死,遼東群龍無首,只能保持現狀留住袁崇煥,深得文臣的明哲保身之道!後來主動去北京送死,也是為了全忠臣之名。
2。毛文龍是能臣,但也是軍閥。因為對抗後金戰功卓著多次向朝廷索要糧餉,儼然割據一方。然而,作戰能力非凡,是後金最痛恨的人。身為軍閥,只要能跟後金抗衡,絕對不會投降的,所以當時根本沒有反心。否則,也不會沒有防備被袁崇煥矯詔所殺。也許,毛文龍在以後會造反,但至少當時不可能,袁崇煥殺之,確實親者痛仇者快。
3看看清史,都是褒揚袁崇煥,貶低毛文龍。反過來看,就能理解歷史的真相!袁崇煥有德無才,毛文龍有才無德,如果團結一心,倒是能保大明江山穩固。可惜袁崇煥心胸狹小,沒有遠見,間接葬送了明朝。
袁崇煥不是什麼忠臣,他是那個時代無數斧拜官僚當中的一個。他做的許多事情,在軍事上是解釋不通的,用經濟、政治角度去分析,才能找到答案。
以往,人們提起袁崇煥,總說他是“民族英雄”,然後對將袁崇煥做成生魚片的崇禎無比痛恨,認為他“殘害忠良”,對生吃袁崇煥的北京“暴民”無比的鄙視,有人淫溼譴責曰:“愚民啖盡忠良肉,天罰侍清三百年”。
若干年後,人們發現袁崇煥謀殺己方將領毛文龍,然後一幫袁粉拿出我犬清的《滿文老檔》裡的說法說毛文龍有“叛國”行為,似乎把毛文龍定性為“漢奸”了,袁崇煥踐踏國家法紀,謀殺己方將領的罪行就能洗乾淨了。
然而,隨著史料被不斷髮掘出來,在袁崇煥身上,軍事上解釋不通的事情越來越多:
虧空插賞。
在當時,明王朝為了消滅後金,拉上蒙古、朝鮮,加上本身的東江鎮形成反後金統一戰線。
與此同時,由於後金的倒行逆施,對遼東漢民瘋狂搶掠,殘酷壓榨奴役,導致遼東漢民在東江鎮的支援策應下激烈反抗,幾年下來,後金經濟崩潰,糧食賣毒品價,到天啟三年,糧價達到一斗糧食賣一兩銀子(當時正常糧價是一石糧食不到一兩銀子),到天啟七年,糧價是“一金斗糧價銀八兩”,也就是一石糧食要80兩銀子。
而這一時期,明王朝每年投入大幾百萬兩銀子,養了紙面上近12萬的遼西軍(也就是傳說中的“關寧鐵騎”),在遼西修了無數堡壘,按孫承宗的說法是:“有四十七城堡、有三十萬遼民、有三萬遼兵、有五萬弓弩火銃手、有六百兵船、有五百兵車……”12萬軍隊、47城堡,惟獨一仗沒打。
到天啟四年,後金饑荒已經到了嚇人的程度,為此野豬皮(努爾哈赤)不得不透過殺“無糧人”減少人口以減少糧食消耗這種滅絕人性的方法來度過饑荒。
也正是天啟四年,毛文龍提出,只要明王朝每年給東江鎮百萬兩銀子,他有辦法“二年復遼”。
與此同時,修了三年多堡壘的孫承宗也認為平遼條件已經成熟,應該轉守為攻,而在這之前,登萊巡撫袁可立也和毛文龍緊密配合,對後金佔領區的沿海地區頻繁發動襲擊,使得後金不得不放棄大量明軍游擊隊出沒的地區,將沿海漢民途殺或強制遷移到內地,製造了大片無人區。
一切跡象表明,一度軍隊相當強大的後金,對遼東的反洞捅治已經搖搖欲墜,毛文龍提出的“二年復遼”其實並不是在吹牛。
遺憾的是,對國家、對百姓有利的事情,對斧拜官僚未必有利。在袁崇煥等人的鼓吹、運作下,明王朝每年用在遼東戰事上的銀子,都接近600萬兩。這筆錢養肥了無數文官、將門和太監,文官吃漂沒,武將吃空額,形成一個龐大的遼餉離異集團(錯別字,你懂的),一旦明王朝採納孫承宗的建議,發動進攻,一旦後金滅亡,明王朝下一步動作必然是停徵遼餉,這將觸動了無數斧拜官僚的利益。
所以,對遼餉離異集團來說,最有利的方案就是:養寇自肥,暗中放水,讓危在旦夕的後金緩過一口氣,把已經看到勝利曙光的遼東戰事遙遙無期地拖下去,以便繼續年年瓜分鉅額遼餉。
所以,一系列軍事上解釋不通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閹黨(宋禎漢)帶著四個東林黨(宋師襄、方有度、龐尚廉、李喬侖)輪番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