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遼東漢軍以于禁為首,荀攸為軍師,嚴剛和方狄為左右路前鋒。離開寬度城浩浩蕩蕩的朝著恆仁城進發。
光是第一天漢軍士兵就勢如破竹行軍六十里,所過之處高句麗人望風而逃,無人能擋大軍兵鋒。
“方狄即日起約束你手下的烏丸士兵,讓他們安份一點不要再劫掠高句麗百姓,違令者殺無赦”,中軍大帳中,荀攸端坐于禁右首位置對著側對面的方狄說道。
之前讓烏丸士兵劫掠是為了囤積糧草,如今糧草已夠如果繼續放任烏丸士兵劫掠,必會激起高句麗人的反抗之心。到時候時間一久漢軍必會陷入四面楚歌之地。
“諾”,方狄起身應答一句,接著回身落座。對於荀攸,方狄和其他武將一樣十分信服尊敬。不為別的蓋因他們發現荀攸和郭嘉一樣擁有料事如神的本領。
待到方狄坐下,于禁開口說道:“軍師高句麗兵力不足,定會死守恆仁,我們缺乏攻城器械恐怕短時間內難以攻下恆仁。如此會不會留給高句麗喘息時間,從而讓我們變得被動”。
于禁的擔憂是有道理的,畢竟他們是深入高句麗領土作戰。速戰速決還好不會有多大問題,但是如果進攻受挫將很有可能陷入戰爭泥潭,從而活活的被敵軍拖垮,最後失敗。
聞聽於禁的話,荀攸卻是輕鬆的笑著講道:“正所謂,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高句麗人為了阻擋我大軍兵鋒,肯定會在恆仁城下集結。到時候我們只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高句麗大軍,兵威之下恆仁城自然會不戰而下”。
聽到荀攸的話,眾將心中雖然還有疑慮,但都識趣的閉上了嘴巴。眾人相信荀攸肯定已經算無遺策,此戰必勝。
天色剛剛放亮,遼東漢軍營地中便是響起一陣號角聲。接著無數的漢軍就像流水一樣從營地當中蜂擁而出,不一會便是完成集結。
簡單吃過早飯,整理好輜重糧草,七千漢軍再次踏上征程,朝著恆仁城所在的方向開去。
幾百裡之外,在恆仁城和烏丸城之間,一支上萬人的隊伍也在快速前進著。這一支隊伍統領名叫**,所屬一萬人乃是高句麗中的精銳部隊。
不過這所謂的精銳部隊是相對而言的,看那部隊的精氣神便能得知,他們和于禁率領的七千漢軍有著天壤之別。
在整個隊伍的最中間,**面露苦色騎坐在戰馬上一言不發。在他的身側三名副將猶豫一番之後,其中一人策馬上前說道:“將軍,大王讓我們武裝恆仁城附近的百姓,可他不給我們調撥任何武器,我們用什麼武裝他們”。
高句麗人和鮮卑人一樣,因為各種原因他們並不擅長冶煉。正規軍隊使用的制式武器就是一塊長約三尺的刀片。刀片薄若蟬翼,沒有刀柄,刀柄處用獸皮或者棉布包裹。這樣的武器用來欺負大漢邊民或者東邊沃沮人沒有半點問題。但和正規的大漢軍隊比起來武器質量差了許多。
正規的高句麗軍隊使用的武器都相對簡陋,新大王根本就沒有多餘的資源用來武裝普通的平民百姓。當然就算國庫中有多餘的資源,新大王也不會將他們分發給百姓。要知道百姓手中掌握武器不僅能夠抵禦外敵,還能夠威脅到新大王在高句麗的統治。
高句麗效仿大漢講究儒家治國,何為儒家治國。將百姓變成順民就是儒家治國。
“山上到處都有大樹和石頭,百姓家中到處都是農具,怎麼會沒有武器。你去告訴那些徵召百姓計程車兵,實在不行就給每個百姓發一根大木棍。漢軍只有七千人,我們只要能夠徵集到兩萬百姓,就算是三萬個女人也夠七千漢軍喝一壺了”。**狠狠的瞪了副將一眼,大聲開口說道。
**在新大王面前立下過軍令狀,此戰只許勝不許敗,所以**是絕對不允許隊伍當中有消極負面情緒出現的。雖然他自己一直在散播著負面情緒。
聽到**的話,副將本來還有話說,最後也只能乖乖的閉上了嘴巴。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五天時間過去,**所部經過晝夜趕路,終於在黎明前趕到了恆仁城外。
一路長途跋涉,**正準備入城休息。忽有斥候來報,漢軍距離恆仁城只剩下兩天路程。
聞聽這個訊息,**心中不由焦急起來。兩天時間要徵召兩萬百姓助戰,又要武裝兩萬百姓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要是漢軍能夠寬限半個月那該多好。只要有半個月時間,**便能對徵召的百姓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到時候守住恆仁的把握又能增加許多。
當然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