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
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並與漢朝有過直接的軍事碰撞。
說起高句麗就必須說一說太祖王,太祖王在位93年,活了整整一百二十歲。他在位期間高句麗國力得到很大發展,曾經多次掠奪東漢邊境。也正是因此激怒了東漢政權,最後無奈遷都到了丸都城。
丸都城又叫國內城,區別於丸都山城。丸都城的地理特點是北高南低,東、西、北三面城垣外臨陡峭的絕壁,內抱較為平緩的坡地,平面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形如簸萁狀。
城周長為6395米,有城門6處,南側谷口處有一處甕門,東北面城牆上各有兩處城門,南牆西部有一處城門,西城牆則完全閉合沒有城門。
城內有泉水兩處,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東山腳下。在南城門匯於一處,經甕門下涵洞注入通溝河。
在丸都城東城山坡下,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這座宮殿就是高句麗國王居住的地方。
在宮殿之中有一座壽昌殿,此時在那壽昌殿中滿滿的擠了上百人。
首位之上,高句麗新大王斜靠在蛟龍椅上愁容滿面。新大王姓高名伯固,是高句麗王朝第八任君主。前段時間他受到金大將蠱惑,派遣一萬大軍準備跟著鮮卑人渾水摸魚搶奪一些利益,如今狐狸沒有打到反而惹了一身騷,不僅寬度城被漢軍佔領,漢軍更是蠢蠢欲動大有滅亡高句麗的趨勢。
“佔領寬度城的漢軍可有了撤軍的跡象”,新大王揉了揉太陽穴,對著滿堂文武說道。
“大王放心,根據探子來報。城中漢軍士兵到處收刮糧草,想必已經有了撤軍的打算”,一名中年人文臣踏出幾步對著新大王說道。此人名叫百信,在高句麗擔任丞相一職,深得新大王信任。
“只要漢軍能夠撤軍,讓他們劫掠一些錢糧也沒有多大的關係。這一次金大將可將本王害苦了,誅滅他三族也難消我心頭之恨啊”。新大王剎那變臉怒氣衝衝的說道。
見到臣子們噤如寒蟬,新大王又有些不滿的問道:“沃沮人那邊情況怎樣”?
“大王放心沃沮人雖然蠢蠢欲動,但是隻要漢人撤退,區區沃沮人還不敢拿我們怎樣”,這一次說話的是一名年約三十的魁梧將領。
沃沮位於高句麗的東面,不僅面積比高句麗小上許多,國力更比高句麗羸弱許多。平日裡沒少受高句麗盤剝欺負,這一次漢軍佔領寬度城,沃沮人好像看到了翻身的機會,組成了一支上萬人的大軍在沃沮邊境蠢蠢欲動。不過就像那魁梧將領說的,只要漢軍不動,沃沮人也是沒有膽量輕舉妄動的,畢竟單挑沃沮人遠遠不是高句麗人的對手。
聽到魁梧將領的話,新大王微微放下心來,這段時間他一直緊繃心絃,已經感到很疲憊了。就在新大王揮手準備散朝的時候,一名小將連滾帶爬闖進了壽昌殿。
“大王大事不好,漢軍離開寬度城東進了”。小將慌忙跪在地上,大聲對著新大王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驚慌。
聽到小將的話,新大王如遭雷擊半響之後才反應過來,連忙站起身問道:“訊息你從那裡得來的,我已經答應賠償漢軍損失,漢軍因何東進”。
“漢軍東進一天之內行軍六十里,橫掃了二十幾個村鎮。訊息是前方斥候傳回來的,至於漢軍東進的原因,好像與一名失蹤的烏丸士兵有關”。小將低著頭顫顫悠悠的跪在地上說道。
“前段時間漢軍在寬度城舉行演練,有一名烏丸士兵走丟,後來發現烏丸士兵被人用刀殺死在一處民宅中。漢軍認為這是我軍探子所為,是我軍在向漢軍發起挑戰,所以漢軍才公然離開寬度城,朝著東面進軍而來”。
聽到小將的話,新大王一腳踹翻面前的木幾,怒火沖天的吼道:“可有將那民宅主人綁縛了交給漢軍,可有徹查此事”。
“大王息怒,此事一定是漢軍在背後搞鬼。區區一個烏丸人漢軍怎會為了他大動干戈,以卑職愚見這是漢人找的出兵藉口。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調集大軍,阻擋漢軍繼續東進”。百信踏出一步開口對著新大王說道。
聞聽百信的話,新大王腦海漸漸清明,低頭仔細盤算之後,新大王開口說道:“你的意思是漢軍故意挑起戰端,想要滅了我高句麗”。
輕輕點了點頭百信繼續說道:“沒錯,漢軍在北邊連續兩次擊敗鮮卑人,士氣正直高昂,遼東太守肯定想著攜大勢出擊,佔領我們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