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變化給了孫中山用新政策和新方法重新開始革命的機會。在建立共和國的1911年革命以後,他遇到了艱難時期(見第十六章第五節)。袁世凱將他撇在一邊,而各省軍閥則不理睬中央政府,作為獨立的當權者統治各省。這時,孫決定,為了打敗軍閥、創立一個統一的、現代化的國家,必須增強國民黨的實力。他呼籲國際援助,但遭到了西方政府的拒絕,不過,蘇聯卻積極響應,因而開始了一直持續到1927年的〃國共合作〃。
1923年1月,孫中山和蘇聯代表阿道夫·越飛一致同意,國共合作的目的並不是要在中國建立共產主義,而是要〃實現國家統一,獲得國家的完全獨立〃,俄國人接著又派能幹的米哈伊爾·鮑羅廷去廣州,在那裡,他成為孫的得力助手。他們一起實現了三大基本變革:按共產黨的方針改組國民黨,組織一支強有力的現代化軍隊,發展一種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政治思想體系。
在改組國民黨的過程中,孫透過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開始控制了該黨。國民黨這時首次能作為一個從總部到最小的支部的紀律嚴明的單位發揮作用。同時,在俄國武器和以瓦西里·布呂歇爾將軍為首的俄國軍官的幫助下,一支新的軍隊正在建立。1924年5月,為培養軍官,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黃埔軍校的正式校長是孫的參謀長、剛從莫斯科紅軍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回國的蔣介石,但真正的領導人則是布呂歇爾。也許該注意到,該校的政治部主任是周恩來,他後來成為共產黨中國的外交部長和總理。最後,孫中山將其政黨的思想體系改造成著名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民權主義旨在實現民主政治,不過,一黨統治下的一段時期的監護被認為是必要的。民生主義旨在透過平均分配土地和實現國家對工業的管理或控制來為人民謀求經濟上的改善。
1925年,正當孫中山為實現他的抱負而製成種種工具之時,他卻去世了。他雖未能活著看到軍閥被挫敗和國家的統一,但今天,大陸的共產黨人和臺灣的民族主義者都公認他是現代中國偉大的創造者之一。孫中山的去世使蔣介石有可能成為國民黨的領導人。1926年5月,他擔任了〃北伐〃的總指揮,〃北伐〃是一場旨在消滅北洋軍閥從而統一中國的戰爭。國民黨軍隊以宣傳團為先導,以破竹之勢前進,於10月到達長江。這時,首都遷到了由左翼分子和共產黨人控制的漢口。
這一點清楚地表明瞭國民黨內部置身於漢口的左翼分子和蔣將軍領導下的右翼分子之間日益增大的分裂。蔣介石贊成民族主義而不贊成社會革命。他因一直行進在他的各師前面的左派宣傳團的活動而變得驚慌起來。這些宣傳者在農民和城市工人中間活動。發動了一場反對擁有土地的紳士,城市資產階級和西方企業界的革命運動。儘管蔣介石曾與他的俄國顧問密切合作,但他肯定是反共產主義的,他決心阻止左派對國民黨的控制。
由於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無疑,右派和左派兩大相互對立的勢力必將進行最後的較量;1927年3月24日攻克南京時,這一較量終於到來。正如其他城市所發生的情況一樣,當國民黨軍隊逼近時,工人和學生組成隊伍。他們發起了總罷工,並能在軍閥軍隊離開和蔣介石軍隊到達之間的間隙時間裡接手控制這座城市。蔣介石一點也不樂意得到包括周恩來在內的革命委員會的歡迎。由於國民黨保守分子和上海金融界的支援,蔣介石這時對共產黨人及其左派盟友進行血洗。鮑羅廷返回俄國,蔣介石改組了國民黨,因此,他成為國民黨無可爭辯的首腦。1928年6月,他的軍隊佔領北京,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勢力,完成了國家的正式統一。這一新的中國的首都遷到了南京。
這時,蔣介石參觀了北京城外的佛寺,這裡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他向已故領袖的在天之靈報告說,他已獲得勝利。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的幾年相比,中國這時的情況的確有了極大的改善。在以後的10年中,中國在蔣的指導下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鐵路的哩數幾乎增加了一倍,現代化公路的哩數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締了國內關稅關卡,這類關卡過去大約有500個。而且,首次製造了統一的貨幣。在政府議事程式、公共衛生、教育和工業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步。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政府在外交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政府奪回了關稅控制權,收復了割讓給外國的一些領土,收回了西方列強奪去的許多特權。到1943年時,所有外國都已放棄了在中國的治外法權。
但是,蔣介石的改革方案有著嚴重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