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3 / 4)

小說:全球通史 作者:敏兒不覺

,顯然是由於對世界歷史的教學法是否切實可行這一點存有疑慮。倘若按通常的看法,認為世界歷史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或所有文明的歷史的總和,那麼上述疑慮是完全有道理的。當然,這種看法是十分荒謬的。就歐洲近代史課程而言,它畢竟不是依次講述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諸國家、巴爾幹半島和波羅的海諸國家的歷史。更確切地說,它雖然要講述諸主要國家內部的基本發展,但同樣重要的是,還要探討那些曾對整個歐洲大陸有影響的力量或運動。世界近代史課程與此相同,雖然其目的是分析世界諸主要地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歷程,但同樣重要的是,還要研究那些曾對整個世界有影響的力量或運動。因而,現在的問題並不是世界歷史課程涉及的史實繁雜,而是觀察角度不同,即世界歷史課是從全球的而不是從地區或民族的角度講述歷史。

如果考察從哥倫布航海到法國大革命爆發這一近代初期階段,觀察角度不同的含義也許可得到具體說明。在歐洲歷史課中,對於近代初期階段,通常主要講述的不外乎是:16世紀的王朝衝突、新教反抗、海外擴張;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專制君主國的興起、英國革命;18世紀的王朝戰爭和殖民戰爭、啟蒙運動、開明專制君主。

世界近代史課常常保留這些傳統課題,同時還增加其他有關非歐洲地區的歷史發展的課題。最後結果是,世界歷史課負擔過重,成了一門既不是專門講述歐洲歷史又不是專門講述世界歷史的課。因此,從新開始,將這門保建立在新的、真正的全球基礎上,是十分必要的。如果這樣做了,顯而易見,西歐的崛起是近代初期階段中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展。在15世紀末,歐洲僅僅是歐亞大陸四個文明中心之中的一個,而且,決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到18世紀末,西歐已控制了外洋航線,組織起遍及全球、可謀取暴利的貿易,並征服了南北美洲和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因此,這一階段作為從1492年以前的諸地區彼此隔絕到19世紀西歐建立世界霸權的過渡時期,在世界歷史上據有突出地位。

如果以這一觀點評價近代初期階段,那麼顯而易見,有關歐洲歷史的傳統課題與世界歷史是不相干的,必須拋棄。因此,本書中取代歐洲歷史課的傳統課題並予以強調的是以下三大課題:

1.歐洲擴張的根源(為什麼進行擴張的是歐洲而不是歐亞其他文明中心)。

2.歐洲擴張前夕的儒家世界、穆斯林世界和非歐亞大陸世界(它們的基本狀況、制度及其影響歐洲擴張的性質和程序的方式)。

3.歐洲擴張的階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西伯利亞的俄羅斯階段)。

這一結構使這些世紀裡世界歷史的主要趨向顯得十分清楚,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這一結構不比歐洲歷史課通常所遵循的截然不同的結構更難於理解。此外,還應該指出的是,西歐在近代初期階段中的作用之所以得到強調,並不是因為本書偏向西方,而是因為從全球觀點看,這時的歐洲實際上是世界變化的動力之源。19世紀和別世紀的情況也是如此。在19世紀,世界歷史的主要特點是歐洲在全球佔支配地位;在20世紀,非西方世界開始反對歐洲的霸權。事實就是,從1500年以來,西方一直是在世界事務中起變革和決定性作用的地區。因此,在近代,世界歷史以歐洲為中心,正如出於同一原因。在公元前數千年裡,以中東為中心,在中世紀的若干世紀裡,以蒙古帝國和伊斯蘭教帝國為中心一樣。為什麼本書的結構實質上以歐洲的崛起、居支配地位、衰落和勝利為基礎呢?其原因就在於此。但是,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和本書的章節標題所反映的那樣,以歐洲為中心並不排除全球性的觀點和範圍。後兩者是富有意義且能立足的世界歷史課所必不可少的。

第一編 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

本篇談了兩個基本問題:為什麼研究世界史應從1500年開始?為什麼是西方人在16世紀後期和16世紀初葉作出的巨大發現和驚人探險中起了主要作用?前一問題在第一章中予以回答;後一問題是本篇餘下各章要討論的題目。

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只有西方人才能作出那些改變人類生活道路、開劃世界歷史新紀元的富有歷史意義的發現。這種觀點是完全沒道理的,尤其是如考慮到中東的穆斯林和東亞的中國人所具有的偉大的航海傳統的話。那麼,為什麼西方會率先從事至今仍可感到其影響的海外事業呢?第二章將分析西方社會的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