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同修三教,以輔助星象之學的修行?”
“不錯。”
“弟子明白。”
從那之後,文中書院另外開設一個類目,其名“三教合一”,只對卓越的弟子開科。
……
與此同時。
京兆萬年,杜府中。
一位鶴髮白眉的老者,正帶著一個十歲出頭的小子坐在府中垂釣。
老者名叫杜君卿,是京兆杜氏近年以來,最傑出之人!
小子是杜君卿的小孫子,本名杜牧之。
爺孫二人坐著垂釣,可他們的魚線並未有餌,若在旁人看來肯定是有病,但這爺孫俱是樂在其中。
杜君卿一手拖住釣竿,轉頭看向小孫子,淡笑道:“牧之,祖父不讓你去文中書院,心中可有不滿。”
聞言,杜牧之緩緩抬頭,澄澈的目光看向祖父,莞爾一笑:“祖父這麼做,自是有道理在,孫兒自當理解。”
杜君卿聞言,面上閃過幾分欣慰。
“不愧是我杜君卿的孫子,這眼界非常人可比。”
他也沒有賣關子,從懷中取出一本泛黃的冊子遞了過去,其上赫然寫著《杜元兵法》。
杜牧之自然知道這位“杜元”是何人,那可是他們京兆杜氏的始祖,同時位列“文廟”與“武廟”的大賢!
可以說,京兆杜氏的繁華,正是從這位“杜元”先祖開始。
杜君卿將兵書遞給杜牧之,眼中閃過幾分野心:“我杜氏先祖文武兼備,子孫亦當如也。如今詩聖之位有人佔據,牧之你便是窮極一生,最終也難以越過前者。我杜君卿的孫子,可不能去做‘小詩聖’。”
杜牧之似懂非懂,不確定道:“那……孫兒當‘小武聖’?”
“不錯。”杜君卿滿臉正色:“即日起,祖父會請來一眾武勳故舊,上門傳授你兵家之法。”
“牧之,替祖父爭口氣!”
貞元二十五年,帝崩。
新帝即位,改年號為元和。
貞元帝耕耘二十餘載,大唐國富民強,迎來了天寶年之後的又一個頂峰。
先帝臨終時留下了一批肱骨臣子,大唐的行舟將於何處,卻又落在了掌舵人的手中。
……
元和六年,四月。
絳州,龍門
文中書院。
這是大唐開國時的聖賢王演所立的書院,傳承至今已有二百餘載。
其間絳州王氏興衰更迭,可這文中書院卻一直保留下來,並且一直秉承著“能者居之”的準則,培養出大量的進士與臣子,在天下享有盛名。
李常笑數年前閒暇,索性告別了柳家兄弟,來到這王演留下的傳承之地。
當年河汾之學的餘暉不再,李常笑正好修行儒道,是以打算拾故人的牙慧,一觀他們畢生所追求的“三教合一”,究竟是何等壯觀景象。
他如今接任這文中書院的山長之位,負有教書育人之責,同樣也能夠發掘寒門子弟來書院深造。
這日,文中書院又迎來兩個童子。
其中一位姓李,名義山,其祖上與大唐皇室的李氏一家,同樣來自涼州。
李義山幼時喪父,本是隨母在滎陽家中,被李常笑親自帶了過來。
至於另一位,其名溫鍾馗,其祖上與文中書院有過淵源。
他的先祖溫大臨是王演的親傳弟子,以香火情而言,收容溫鍾馗乃是應有之義。
雖說溫鍾馗的相貌醜陋,在拜入書院的過程中受到不少阻力,但李常笑最終還是連同絳州王氏的後人一起,硬是收下了溫鍾馗。
李常笑給二人落座,視線掃過下方。
“這晚唐的三傑被我湊足了兩位,可惜還差一位京兆杜氏的,奈何人家自帶家世。”
想到這,李常笑不由搖了搖頭。
他當然也想過要將“小詩聖”也收入麾下,只可惜對方雖同是京兆杜氏,奈何與杜子美家的一支迥然不同。
“小詩聖”的祖父是剛卸任不久的宰相杜君卿,對當今宰相韓退之還有幾分香火情,足以預見“小詩聖”未來仕途必然一馬平川!
李常笑接任山長之位後,也曾登門招收門生,可惜被拒絕了,這是李常笑縱橫大唐一朝以來,第一次受挫。
“幸虧我還發現了一顆明珠,若是栽培得當,又能發揚我與王演的衣缽。”
想到這,李常笑的視線看向下方的一位少年。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