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扶植,恐怕早就斷了傳承。
武德帝也想到這青牛道宗,一瞬間也滿是懷念:“不瞞老祖,朕幼時也隨青牛掌教修行過。道宗的傳承依舊,可門庭卻日漸冷落。”
“常言酒香不怕巷子深,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在朕看來,這話不盡然,至少道宗弟子是無愧先人的。”
李常笑微微頷首,算是贊同了這句話。
可惜世事無常,終究不會因一個人的念頭而變,哪怕這個人是大唐皇帝。
……
七月,天子正式下詔退位。
太子李元和登基,建元貞觀。
至此,武德帝退居太上皇,帶著一應宮人從大明宮遷至太極宮安居。
大唐進入貞觀時代。
貞觀帝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拔自己的一眾親信。
秦珩、徐績、單忠、杜知禮、尉遲敬等等,盡皆擢升國公之爵,這讓大唐的國公一口氣增添了十三位之多。
不過貞觀朝的國公,在食邑上比起武德朝有明顯的下降。
哪怕食邑最高的徐績,也不過才兩千戶,其餘國公更是隻有千戶出頭。
反觀武德朝,國公最低是三千戶,其中房孝衝作為國公之首,食邑足有整整四千戶,只差一千就趕上了宗室郡王。
名義上是尊奉太上皇,但用意大夥都心知肚明。
減少國庫開支。
如今大唐建國不久,經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國庫的開支尚有少許盈餘。
時過境遷,宗室的數目總會有增長。
若不早早削減用度,恐怕將來會成為拖累國朝的一筆糊塗賬。
……
貞觀帝即位,大唐的附屬國派遣使者入朝。
其中既包括薛延陀、大賀氏契丹這等大唐扶持的鄰國,也包括從前的西域諸國。
早在唐國公府統治涼州的時期,西域各國一直就依附涼州諸郡,如今涼州變成了大唐,當然也就過渡成了附屬國的關係。
長安街頭
有穿著異域裝束的使臣,到了街市旁自發下馬,全然不敢衝撞平民的聚落。
央不住武照的請求,李常笑只得帶著她出來,混在人群觀閱藩國使臣進京的場面。
十里長街,五彩斑斕的旌旗飄動,無不昭示著這是唐人的土地。
李常笑望著這一幕,思緒橫跨時光,彷彿又看到了匈奴使臣衝撞長安的場景。
時過境遷,走了匈奴,來了突厥。
可這形勢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看來並非是外臣不知禮,而是他們懂得審時度勢。”
聞言,武照抬起頭,連上滿是疑惑:“大師這話是何意,那不是一群藩夷,怎麼會識得禮數。”
她從小長於大儒的身旁,接觸禮法的同時,也被灌輸了不少神州正統的思想,而這恰恰是儒門最值得稱道的一點。
李常笑低頭看她,露出一個笑容:“你也說了,這是藩夷,又不是傻子。人非生而知之,但每個人都可以學而時習之,只在於是否甘願。”
武照會心地點點頭:“大師的意思是,他們是敬畏我大唐,所以才自發學習禮儀?”
“不錯,”李常笑肯定了這話:“貧僧一直覺得,以德服人不過是紙上談兵的妄語。唯有手中的力量足夠,才能保持長久的安穩。”
“武照明白了,就是要用拳頭打服他們。”
李常笑被她這直白的言辭逗樂了,無奈一笑:“隨你高興就好,”
不過心中對武照的想法並不意外。
畢竟這可是敢對“獅子驄”拳打腳踢的狠厲女子,她要是坐下來講道理,那才是真正的不講道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