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能談判的,就只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兩方實力,在當時境遇下,相差不大,談判才會有用。
若是一方和另一方的實力差的懸殊。
那談判桌就不是用來談判的了,而是一方給另一方下達命令了。
更何況,白登之圍後,劉邦除了面子上,有點被人詬病之外,其他方面可沒有一點可以詬病的。
這一次御駕親征,劉邦的目的是平叛,同時消滅匈奴主力,奪回土地。
三個目標,劉邦完成了兩條,除了沒有消滅匈奴主力,其他的可都完成了,那是得到了好處的。
總的來說,面子上,劉邦是敗了的,但就利益而言,劉邦並沒有敗。
不過,這些在史書家的眼中,就有些不一樣了。
眾所周知,神州的史學家對於戰爭的輸贏,有著一套異於常人的理解。
匈奴都打到家裡來了,你劉邦卻僅僅把人趕出去,沒去匈奴家裡轉一圈就回來了。
甚至在趕人的過程中,你這個皇帝還被人圍了,差點殞命。
好了,這一仗沒什麼好說的了,別扯什麼奪回地盤之類的,這些地盤本來就應該是神州的,你又沒開疆擴土。
所以這是敗仗,而且還是大敗仗。
這不是史學家刻意去抹黑劉邦之類的,這種情況放哪個皇帝身上,都逃不過敗仗的記載。】
..........
網友【彈幕】:“劉邦飄是真容易飄,但他也是真的能知錯能改。
白登之圍出來之後,他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婁敬賜國姓,封關內侯。
絲毫沒有因為這事情去遷怒劉敬的意思。
要是換做其他皇帝,劉敬別說封侯了,就是能不能活著都是一個問題。”
網友【彈幕】:“袁紹:說誰呢?點誰呢?”
網友【彈幕】:“對嘛,白登之圍這樣一說,那就合理了。
那些說什麼劉邦用美人計,用錢財賄賂的。
我是真看不明白。
冒頓人家是一個殺妻證道的狠人,他怎麼可能因為一點枕邊風,就把中原的皇帝放回去。
什麼神明相助,什麼賢王何必為難賢王,這不是純扯淡嘛。
入主中原的利益,和一個婦人之言,兩者之間孰輕孰重,冒頓怎麼可能分不明白。
若是當時沒有外部其他因素的話,那個單于閼氏可能剛說出這句話,應該就能聽到箭鳴聲了。
冒頓若是那麼容易被人改變主意的話,那他根本就統一不了匈奴。
說不定當年在月氏當人質的時候就沒了。”
網友【彈幕】:“話說劉邦當時怎麼就不用韓信上呢?
以淮陰侯的手段,冒頓這個小陰謀根本就奈何不了他。”
網友【回覆】:“真就是韓信打韓信了唄?
那會韓信剛被劉邦從齊王貶成淮陰侯不久。
而且韓信打仗,每次打完軍隊人數都會增加不少。
若是讓韓信帶三十萬人出去,他去轉一圈回來,可能就是五十萬了。
到時候,他要是反的話,大漢誰扛的住?
至於說劉邦也跟著韓信去的話,那劉邦就更怕了。
萬一韓信心中對他有點什麼記恨,暗中再給他下個絆子,他估計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網友【彈幕】:“大家就不覺得奇怪嗎?
匈奴那會從哪裡弄出來了的四十萬騎兵?
哪怕就是誇大,可二十萬總有吧。
古代二十萬騎兵,足以橫掃天下了,居然拿不下一個白登山?就有點離譜。”
網友【彈幕】:“騎兵攻山,還是在下雪天,還是沒有馬鞍,馬掌的騎兵。
裝備方面,用的可能還是皮甲,骨箭。
而大漢那邊是跟著皇帝的親兵,一個個都是身披鐵甲,手持利刃。
別說二十萬了,就算是真有四十萬,估計都難打下來。
又不是在平原地區。
漢朝的匈奴很落後的,遊牧民族真正騎兵橫掃的時候。
那得到晉朝以後。
晉朝之前的遊牧,和中原之間的科技,基本都是斷代的,要不然你以為一漢當五胡,真是靠身體素質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