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能多次派人,前去偵查,那都已經是足夠剋制自己了。
現在你跑過來說什麼有埋伏?簡直就是笑話。
於是大罵劉敬懦夫,還下令把劉敬關了起來,說是等他大勝之後,再來處置劉敬。
嗯,這劇情挺熟悉,好像在三國的哪個人物上也出現過。
但是劉邦飄歸飄,在聽到劉敬勸說之後,他還是稍稍改了一下路線,原本他是要直奔匈奴主力大營去的。
而更改路線之後,他就放棄了之前的目標,反而是去了平城,截斷匈奴退路去了。
匈奴主力,就讓漢軍主力去打吧,到時候他再配合主力部隊,徹底把匈奴主力消滅在這裡。
可他萬萬沒想到,冒頓也猜到了漢軍肯定會去截斷退路,所以匈奴的主力,正好就埋伏在那。
於是,白登山之圍就出現了。
根據記載,匈奴是四十萬大軍圍山,一面清一色白馬,一面清一色紅馬,一面清一色黑馬,一面清一色青馬。
冒頓指揮大軍從四面衝鋒,想要直接衝散劉邦先鋒軍的軍陣,但結果就是怎麼也衝不開。
首先劉邦在地勢上佔了便宜,騎兵在山路上衝鋒,那就是個笑話。
其次就是漢軍裝備要遠強於匈奴軍隊。
所以劉邦的這一萬多人,硬生生的守住了匈奴人的進攻。
可是由於軍隊數量的差距,劉邦想要突圍也是一個難事。
當然了,對於匈奴說有四十萬騎兵這個事情,很大程度上是摻水的。
可能是全部算是有四十萬,但絕對不可能都是騎兵,若都是騎兵的話,匈奴光是在後勤方面就能把自己耗死,都不需要劉邦來打。
白登之圍打了足足七天七夜,雙方都是傷亡慘重。
更重要的是,劉邦這時候軍中所剩糧草不多,加上天有大雪,這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匈奴的進攻。
可對漢軍的殺傷也不小,手指都凍掉了的漢軍,十之二三,也就是說,非戰鬥減員,就達到了百分之二三十。
再加上戰死的,傷亡率應該上了百分之五十。
不得不說,劉邦的這支部隊挺強的,再那種環境下,承受那麼大的傷亡,居然沒有出現譁變和潰散。
白登之戰打了七天之後,劉邦用了陳平的計策,找到冒頓單于的妻子進行了一番談話。
然後就是冒頓單于開啟口子,劉邦軍隊突圍出來。
這就是史書記載的,至於陳平到底用了什麼計策。
史書上明確的說了,其計秘出,世莫得聞,這是司馬遷的原話。
漢書之中,也是這記載。
都沒有說陳平到底用了什麼計,只說了高祖用陳平計,使單于閼氏,圍得以開,高祖遂出。
雖然咱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計謀,但從當時的局勢,大概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那就是漢軍主力這會應該已經出現在了周圍。
這時候,不但劉邦發虛,冒頓那也是一點不比劉邦好過啊!
一兩萬先鋒部隊,他們打了七天都沒打下,這時候漢軍的主力出現了。
若是漢軍主力給他們來了個反包圍,裡面的劉邦再一衝,這甕中捉鱉的局,可就變成了中心開花了。
哪怕最後,他真的把包圍圈中的人都殺了,那他這匈奴主力,只怕也是保不住多少了。
這種局面是冒頓不希望看到的,他還年輕,不想跟劉邦來個極限一換一。
所以當劉邦給出臺階的時候,冒頓就知道自己該順著臺階下了。
而劉邦那邊,之所以求和,那也是因為他不知道外面的情況。
他被四面八方的圍了,瞭解不到外界主力的動向。
雖然心中計算著主力快到了,可手下人員傷亡太大,萬一要是撐不到主力到來,他這剛登基沒多久的皇帝,可就得交代在這了。
所以在算著主力快到的時候,劉邦適時發起了求和。
求和雖然有點落面子,可反正他也不在乎什麼面子。
結果就是匈奴開啟口子,劉邦順利突圍。
而後匈奴快速撤出了大漢境內,劉邦也班師回朝。
這種猜測,才應該是合乎情理的。
若真如大家說的,劉邦是用金銀買命。
都已經不是踩劉邦了,這是把當時雙方的統帥,都當成傻叉了。
學過近代史的應該都知道,談判的前提是要有對等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