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造出小篆,就是這一時期,並撰寫了《蒼頡篇》七章供人學習。
此外,在貨幣統一領域,李斯同樣功不可沒。
正是由於他的主持和努力,才有了後來的秦半兩,也就是圓形方孔錢的問世。
這些銅錢在神州大地沿用數千年之久,直至近代方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總體而言,無論是在統一戰爭時期。
亦或是國家安定之後,李斯對大秦所作出的貢獻,都是巨大且影響深遠的。
然而,這些事蹟往往被人們歸功於始皇帝名下。
造成我們對此知之甚少的原因之一。
這其中一是始皇帝的威望所致。
只要一提到統一文字、統一貨幣這些豐功偉績。
大家腦海裡首先浮現出來的,便是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
然而,除此之外。
還有一件讓人難以忽視的事情——那就是李斯篡改詔書之事。
這件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實在太過嚴重,可以說是臭名昭著。
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自從李斯做出篡改詔書的事情之後。
他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被貼上了奸臣的標籤。
如今,當大家談起李斯時,往往只會說:“哦,我知道李斯這個人,不就是大秦的第一位丞相嗎?
就是那個篡改詔書的傢伙唄!”
正是由於這種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導致很少有人願意再去深入探究關於李斯的其他事情。
即便是去找李斯的資料,更多的人,其實還是偏向於去找李斯的黑歷史。
比如他和韓非子的事情。
李斯和韓非子,確實是老相識,老同學。
後面也確實是李斯逼迫韓非子自殺了。
怎麼說都是李斯對不起韓非子。
但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事情。
要說是李斯妒忌韓非子的才華,是因為韓非子在始皇帝面前表現的更厲害,始皇帝對韓非子更器重。
這才導致李斯逼死韓非子的話。
那李斯多多少少能辯解幾句。
畢竟韓非子的身世背景特殊,他可是堂堂韓國王室公子。
雖然當年商鞅,也是衛國公子,但其所處環境與韓非卻大相徑庭。
衛國,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彈丸之地,且與秦國素無瓜葛,不存在任何利益紛爭。
然而韓非則截然不同,他入秦國實乃迫不得已之舉。
當時因為始皇帝看了他寫的書。
認為他是大才,所以才出兵韓國。
韓國面對大秦強軍,只得派遣韓非前來遊說求和。
韓非向始皇帝獻出的策略,是先行攻打趙國。
可始皇帝雖然欣賞韓非,但對於這言論,卻並不贊同,反而令始皇帝心生懷疑。
就在此時,李斯洞悉了始皇帝的心思,於是夥同姚賈一同上前進諫道:
“韓非即便在韓國備受冷遇,但歸根結底仍是韓國王室子弟。
像他這般身份顯赫之人,又豈會真心實意地協助我大秦攻打韓國呢?
對於母國,韓非定然是存有私心的。
再加上他本身才能出眾,如果將他釋放回國,恐怕日後會引發禍患。
倒不如直接處死來得穩妥些。”
始皇帝聽聞此言後,表示贊同地點了點頭,心想這話的確沒毛病啊!
然而,就在李斯殺掉韓非之後,始皇帝卻有些後悔了。
這就是事件全過程。
這事情,李斯做得確實有些過分了。
但李斯之所以要殺害韓非,也只能說是各自為主罷了。
若說李斯嫉妒韓非的才情而痛下殺手,則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了。
畢竟自始至終,始皇帝都未曾有過重用韓非的打算。
而以韓非的特殊身份背景來看,他也是絕不可能得到始皇帝信任與重用的。
歷史可不像女頻小說,那些歷史人物,絕無可能會心甘情願地為殺父仇人或亡國之敵效命盡忠。
在篡改詔書和妒才殺友,這兩件醜聞的掩蓋下,李斯曾經的功績和才華,才會漸漸淡出人們視野,會被史書一筆帶過。
但不管怎麼說,李斯在能力上,是配得上這第一個丞相稱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