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我那喜歡記仇的老祖宗(3 / 3)

哪怕就是仇人死了,都過幾百年了。

你的後代,也要去把對方的後代宰了,只有這樣,才能算是徹底的報了仇。

隨著這種儒家思想的引導,寫史的史家,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大家在看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神州五千年,看著好像有很多朝代都無比強盛,但在史書對於強盛的記載很少。

但對於外敵的記載卻很多,而且這些記載中,多數都是神州吃虧的情況。

似乎神州有四千年的時間,都是在捱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記仇。

如某某年某某年,匈奴多少多少人打過來了,在神州內地,劫掠了多少多少東西。

記上,改天后人強大了,我們要打回去。

某某年某某年,匈奴又派了多少人過來。

劫掠的多少東西,記上,後人強大後,我們記得要打回去,要報仇。

某年某月,我們的使者,在哪裡受了什麼樣的欺負,我們回頭就打過去了。

仗是打贏了,但因為什麼原因沒有滅國,沒有把那地盤佔據。

這仇不算報,記上,後人有能力要打回去,要滅其國才算報仇。

某年某月,在哪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地盤,上面物資很充裕,就是太遠了。

記上,我看到的就是我的。

不對,是我們有個商隊在這裡被他們截殺了,後人有能力記得打過去。

某年某月,我們聽說哪裡有個好地方,他知道我們的存在,還敢不來朝貢。

甚至他們還敢自立為王,記上,後人有能力,記得打過去。

這是仇,得好好記,你看歷史上的所有關於神州被打的記錄,都是極為詳細的。

來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少損失,都是記得明明白白的。

但是,打回去的,記得就很模糊了。

除非是全勝,損失還不大,地盤也打下來的了,那麼史書上才會多出一點筆墨。

不然的話,就算你打回去了,史書上也就兩行,最多三行。

比如出兵多少,誰帶隊,打了多久,沒了。

另外,這種仗你最好要打贏了。

而且打贏了,也只能算是報仇,甚至連開疆擴土都不能給你算上。

但是你要打輸了,那你就等著捱罵吧,編史的人告訴你,什麼叫史筆如刀。

所以歷史很多的皇帝,打贏的仗記錄都不是很多。

因為在世人眼中,這就是皇帝應該做的,你只是去報仇而已,不值得去大書特書。

比如朱元璋拿回幽雲十六州,你甚至很難在網上找到,關於這一場戰鬥的具體過程。

但是,你要是搜大明戰神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

它的資料能詳細到日期,甚至是時辰,參與的人物,整個戰役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參與人物的表現等等。

雖說這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給大明埋下了滅亡的引子,損失了大量的精銳和武將。

使得大明的武將集團自此之後,就被文官集團打壓了下去。

就歷史意義來說,土木堡之變,和收復燕雲十六州是沒有可比性的,後者明顯影響大無數倍。

可土木堡之變的歷史資料,就是比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資料多。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剛剛說到的。

收回失地,是當皇帝的應該去做的,這是他的義務。

哪怕就是贏了,皇帝也不能太過居功。

不然史官可能還會給這皇帝,扣上一個好大喜功的名頭。

若是打輸了,那記的可就多了,因為要告訴後人,要記得去報仇嘛。

還有一點,儒家教義在後期的時候,又經過了幾次的改制,儒學也越發的迂腐。

但是,在記史這一塊,他們是一點都不迂腐。

該記仇的還是記仇。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咱們的十全老人乾隆,那記功可比記過記的多。

他為了自己那十全武功的名聲,多多少少是修飾了一番史書的。

但就算進行了一定的修飾,史書上還是記錄了下來,比如安南和緬甸的兩仗,也沒寫全勝不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