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我那喜歡記仇的老祖宗(2 / 3)

網友【彈幕】:“那些說不好戰的,來來來,這八個字你們扛不扛的住:青史留名,光宗耀祖。”

網友【彈幕】:“好傢伙,你把這玩意搬出來,那我還能說啥。

誰不想吃頭稥?誰不想族譜單開一頁?”

網友【彈幕】:“呵呵,封建迷信,什麼族譜,什麼頭香的,我就不同了,我只想封狼居胥。”

網友【彈幕】:“別的不說,反正以前小時後拿木棍當槍玩遊戲,都得有個隊形。”

........

【當你承認自己有好戰基因,承認自己是戰鬥民族後。

那你就應該好好想想,這玩意是怎麼來的了。

或者說,你的好戰基因,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傳承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很難,只要橫向對比一下你就明白了。

這個好戰,並不是所有人都好戰,也不是所有人生下來就好戰。

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你說性本惡也行。

可不管這麼說,一個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不應該有那麼重的好戰思想才對。

根據一點點的調查,你會發現。

瞭解一點歷史的人,要比不了解歷史的人好戰。

完全瞭解歷史的人,反而會轉向保守,但依舊是及其好戰的。

顯然這種好戰基因,它不是生來就有的。

而是透過歷史傳承下來的。

就是那一段段歷史記載,給了大家這種基因。

其實真要說起來,這基因的傳承,還有儒家思想的功勞。

甚至可以說,歷史,就是因為經過了儒家思想的改變,才會有這種好戰基因的傳承。

沒想到吧,那滿嘴仁義道德,開口之乎者也的儒家,還有這功能吧。

這其實要從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說起。

儒家的教義,在董仲舒手上,就已經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儒家學說在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孔夫子時期。

奉行的是周禮,是適應於分封制的一個學說。

主張的就是以仁義治國,依靠的是自覺,自律,是以自己去管自己。

這想法是好的,就是太理想化了一點。

哪怕是到今天,咱們物質條件,基本不缺的年代,每個人都需要法律的約束。

不然的話,指不定會鬧出什麼事情來。

而在古代那種衣食不足的年代,想要依靠自覺,自律來約束人,那就過於異想天開了。

這種學說在大漢時期,那就是開歷史倒車了。

漢武帝作為一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的皇帝。

他是不可能接受這種儒家學說的。

但是,當時的他卻又需要借一個名聲足夠大。

在民間足夠仁義的學說,來穩固當時大漢內部。

以此來幫助他安定國內,讓他在對外出兵的時候,不要受到國內的制衡。

於是,儒家學說,就進入到了他的眼前。

因為儒家自春秋出現開始,雖然出現過公羊一派,但總體的教義,都是以仁義治國。

它當時的名聲是很好的,是很容易被民眾所接受的。

於是武帝,並讓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

大漢名義上是以儒治國,實則卻依舊是法制,也就是儒皮法骨。

並且首次提出了三綱五倫,也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以及仁,義,禮,智,信。

董仲舒這一手,算是為整個神州往後的數千年,定義了一個忠,孝二字。

臣要忠於君,子要孝於父,妻要從於夫,這就是董仲舒給儒家的定義。

為的就是將全國的人洗腦,無條件的服從漢武帝的指揮,算是加強君權的手段。

不過呢,別忘了武帝用儒家治國的根本想法。

漢武帝是想用儒家安定國內,為他對外作戰提供條件的。

說到底,這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就是為打仗做準備的。

所以那時的儒家,是極具侵略性的。

因為除了上面的三綱五常之外,漢武帝時期尊的儒家,是公羊派的儒家。

也就是那個說十世之仇,猶可報之的那位。

按照他的思想,君仇必報,父仇必報,國仇必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