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鳴遠齋的三希堂(1 / 2)

小說:鼻尖上的寶藏 作者:雅玩居士

開啟另一個箱子,差點興奮的蹦起來,小心翼翼捧起兩幅發黃的書法碑帖,震驚不已。

三王,王羲之、王獻之、王洵,書法造詣之巔峰!乾隆三希堂就是因為收藏有他們的真跡而聞名。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

三希堂,位於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後改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帝的書房,也是其作為養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顯的標誌。

乾隆十一年,在此收藏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古代墨寶,被乾隆帝所珍愛,特意貯存在此,不時欣賞臨摹。

乾隆十五年,三希堂收藏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成為清宮最重要的書法碑帖重地。

後來三希寶帖在近代經歷顛沛流離,1951年離宮之後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遠帖》被國家收購後送還故宮,此時距離它們離開紫禁城已經整整過去了二十七年。

命運多舛的《快雪時晴帖》飄泊了大半個國家,最終卻流落到了千里之外的寶島,目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乃鎮館之寶。

“真沒想到居然能找到兩王真跡,只要再找到最後王洵的書法或是碑帖,豈不是也算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三希寶帖?”

這次真是撿到寶,兩件書法比最近所有加起來的都珍貴,二王真跡,舉世罕見!

聞一鳴馬不停蹄回到京城,先把二王真跡和禮記正義存進保險櫃,幸虧有先見之明,直接租的最大號,否則還真不夠放。

看著胡建民癲狂的看著幾十張名家書法碑帖,聞一鳴揮揮手,霸氣決定讓他優先選完,再上拍。

然後再次回到津港,趁著氣勢如虹,繼續尋寶,來到當時鼎鼎大名的紅豆館,現在卻落魄為舊倉庫?”

紅豆館,溥侗舊址,資深京劇票友,別號紅豆館主。自幼在上書房按部就班地讀經史,學作詩文,鑽研琴、棋、書、畫,收藏金石、碑帖,精於治印。

生於光緒二年,因排行老五,內外行尊稱其為侗五爺。從小酷愛崑曲與京劇,因是清室宗親,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觸當時的京昆著名藝人,再加本人悉心鑽研,刻苦練功,遍訪名師,終於達到了文武昆亂不擋,六場通透的化境。

要說當年的公子哥不但要出身名門,每人還都有真才實學,各有所長,比現在的富二代們強的多!

聞一鳴感嘆著,古時候有錢有勢只是一方面,自己有真本領才能贏得尊重。現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真是悲哀。

在倉庫附近轉一圈,嗅覺發現線索,花錢直接租下,老規矩,挖寶箱。

“這是三希堂法帖?”

找到大寶箱,最上面的是32冊古籍,竟然是三希堂法帖。

該書是乾隆十二年,皇帝弘曆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叢帖中之鉅製。完成之後,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

後於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傳始廣。

“這難道真是緣分?先找到二王真跡,現在連三希堂法帖都有?”

聞一鳴不可思議,真是想什麼來什麼,不過也正常,溥侗畢竟是皇室子孫,有宮廷秘藏也說的通。

“和珅的華嚴經?”

另一個手卷是和珅為乾隆抄寫的華嚴經,洋洋灑灑上萬字,落臣字款,工整大氣。

“當年乾隆為給母親祝壽,讓和珅專門抄寫而成,不愧是清四大書法大家手筆。”

歷史上的和珅其實眉清目秀,玉樹臨風,能說會道,善於觀顏察色,是個才子,精通滿、漢、蒙古、西藏四種語文,更精通四書五經,號稱滿洲第一俊男,這也是乾隆喜歡他的原因之一。

和珅最初當官也一心想報效國家,後來在二十六歲時就任管庫大臣。從這份工作中學習到如何理財,國庫存量大增,憑藉這些才幹得到乾隆的賞識,那時候和珅清廉,好學上進,只是後來大權在握,又身在官場,慢慢就和那些貪官汙吏走進被同化。

單純從書法造詣來說,紀曉嵐的字圓融自然,雍容華貴,大小相兼蒼勁多姿,也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