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看竹海,吃農家樂,買很好的茶葉。”
“琴溪裡產的一種小魚,便叫琴魚,雖只有小指頭粗細,名氣卻夠大,自古以來,一直與宣紙並稱為涇縣二絕。
“涇縣位於黃山東北,峰巒如黛,林木深秀,每條溪都清澈透明,琴溪的水尤其輕盈淺碧,靈水出靈魚。琴魚雖為魚,卻從不做盤中佳餚,而以飲茶精品享有盛名。”
“旁近有隱雨巖,巖下有丹洞,深不可測。據說每至夜深人靜之時,便可聽到悠悠琴聲隨著淙淙水流傳來,這便是琴高在撫琴,無數指頭長的小魚便隨著動人琴音,自琴高臺下丹洞旁近巖隙中源源而出。”
一番話更加引起眾人好奇之心,聞一鳴舉起杯,仔細打量著琴魚,形狀十分奇特,身不滿寸,卻是虎頭鳳尾,龍鰭蛇腹,重唇四鰓,眼如菜子,鱗呈銀白,很是像縮微版的清道夫魚和超縮微的四鰓鱸魚。
嚴四海介紹道:“運氣好時,站在清靜的溪水邊能覓到琴魚身影。它吃東西時,嘴兩旁稀疏的龍鬚時不時滑稽地抖動著,令人忍俊不禁。這些小東西也怪,一樣綠樹蔥鬱的清溪流水,它們卻只衍生於琴高臺上下數里路一段水域。”
“每年清明前後,琴魚長肥並浮上水面上嬉戲,於是當地人便會準時捕撈。以特製的三角密網,從深澗中一點點耐心地往前劃撥,趕魚入網。如果此時你來到琴溪橋鎮,就會看到一片繁忙景象。”
“只見琴溪橋兩岸的村民持竹簍的、操篾籃的、張三角網的,更有揮鍬築壩的,在琴溪灘頭張捕。還有那七八歲的小孩子,也會在淺灘上築一條小壩,攔住水流,再在壩下掏出一條小溝,在溝中張開一張細密的網,坐待琴魚落網。”
“平時沏茶時捨不得多放,逢年過節,才捨得作為杯中佳茗,招待上門的尊貴客人。當年北宋詩人梅堯臣曾寫下不少詩讚美家鄉的琴魚。古有琴高者,騎魚上碧天。小鱗隨水至,三月滿江邊。”
嚴四海有些遺憾道:“因為味道十分鮮美,琴魚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獨為皇家享用,當地百姓歲歲都要撈制琴魚送入官府,琴魚茶便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直到今天,產量仍是無法突破,最多也就在兩三百公斤左右。”
“能品到琴魚茶,當是一件幸事。近年來每至春草萌綠的陽春三月,琴溪河東岸便紅裳飛衣,遊客如雲,路一側停滿了車,許多人扛著長槍短炮紛紛跑來圍觀捕琴魚,看製作琴魚茶。”
“早些年涇縣的朋友送琴魚茶,都是裝在做成工藝品的竹筒裡,現在市場上又多了一種元寶竹籃的精美包裝,提柄是一對竹根,很是精巧養眼。”
“但地頭熟絡的人,仍是喜歡直接鑽到村民家中淘貨。主人給你雙手捧出的琴魚乾,色澤明潔,不焦不暗,放在嘴裡一嚼,脆中帶綿,滿口淡淡幽香,雋永而悠長。”
“倘若能把話談得深入,主人就將乾魚衝入玻璃杯中讓你品嚐,讓客人親眼見證琴魚死而復生,搖尾遊弋,如在戲水,口微張,有一種似笑非笑的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