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茶道四藝(1 / 2)

小說:鼻尖上的寶藏 作者:雅玩居士

說完輕輕把曼生壺放下,有些遺憾道:“可惜明珠暗投,沒有好好保養呵護,包漿不太好。”

“所以才要找您這樣的懂壺之人方能體現曼生壺的價值!”

凌天成趕緊拍馬屁道:“您這裡已經有三件真品,加上這一件,正好四件,四海,四海,名副其實的四海樓!”

“你小子……”

嚴四海用手點了點凌天成,笑罵道:“巧舌如簧,難怪凌兄說你眼力不行,嘴皮子功夫倒是不錯!”

三人哈哈大笑,氣氛越發融洽,嚴四海慢慢拿出五把紫砂壺,輕輕放在茶海上,開啟壺蓋,分別放進不同茶葉,笑道:“不過你說的不錯,四海,四海,我一直想湊齊四把曼生壺,沒想到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今天主動送上門?”

他看著聞一鳴道:“小友真是貴客,請品品嚴某的茶席,多多指點!”

說完拿起小羽扇,開始扇炭火,火苗越來越大,鐵壺開始發出輕聲低鳴。

“您用的可是斑竹炭?”

聞一鳴鼻頭微動,看了看火炭,笑道:““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好眼力!”

嚴四海神情一震,有些吃驚道:“小友居然能看出此炭來歷?”

“陳鼎《竹譜》稱其為瀟湘竹或“淚痕竹,竿部生黑色斑點,頗為美麗。《陣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

聞一鳴笑道:“相傳先古時期,湘妃淚灑青竹染之成斑,斑竹繁衍後世,滋養九州。推其根源,乃因舜帝辛勤為民,不辭勞苦,終命絕九嶷山。後人取名“斑竹”,意含效舜之大志苦心,為萬民勤耕不輟,死而後已。”

“哈哈哈,不錯,不錯!”

嚴四海微微頷首,認同道:“就是斑竹炭,茶道四藝,炭水火茶。炭為第一要素,老朽研究過各種炭,最後選中斑竹,其性綿柔,氣味幽香,最適合調理火力。”

聞一鳴暗自點頭,這才是高手,細節決定成敗,茶道跟香道一樣,任何因素都能決定最後結果,不能馬虎。

嚴四海對聞一鳴產生興趣,指了指鐵壺問道:“看來小友對茶道也有研究?這壺能看出什麼?”

“金壽堂,老鐵壺,江戶時期!”

聞一鳴早就看見鐵壺,輕聲道:“金壽堂是京都鐵壺重要堂號之一,與龍文堂、龜文壺堪稱鐵壺銘文的三大體系,其創辦人雨宮宗兵衛更是與龍文堂安之介成為那個時代鐵壺製作的一時瑜亮,其作品被奉於皇宮內作為貢品。”

“強調壺體制作精美,並以穩定的質量出名。相對龍文堂作品的花俏,其製作風格偏向高雅素潔。製作鐵壺的技法獨具一格,擅長運用金、銀、銅不同的金屬材質鑲嵌或浮雕於壺身或壺把上,在當時極為珍貴華美。”

“看您這把鐵壺的包漿和寶光,應該是江戶年代,好壺才能出好水!”

“有眼力!”

嚴四海輕輕拍手,高興道:“小友真是同道中人,這把壺跟隨我已經超過三十年,算是小有所成,多少養出些靈性,勉強能登堂入室,款待貴客之用。”

凌天成心裡暗道:“江戶時期的老鐵壺,又養了三十年,才叫勉強?您老真能裝逼!”

聞一鳴點點頭,聞著壺口不斷冒出的水氣,輕聲道:“明人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茶經五之煮》寫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按古人經驗,水要清、活、輕、甘、冽。清就是無色、透明、無沉澱;活就是流動的水,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活水比死水潔淨;輕指比重,比重輕的一般是宜茶的軟水;甘指水味淡甜;冽指水溫冷、寒,冰水、雪水最佳。”

說完鼻頭一動,兩種不同氣味傳來,笑道:“水是來自深山泉水?”

“厲害!”

嚴四海大吃一驚,對聞一鳴越發驚異,能看出老鐵壺的來歷不算太難,畢竟金壽堂大名鼎鼎,資深玩家都能如數家珍。可一眼能看出水的門道,令人吃驚!

“不僅如此,您還在水裡加了一些露水?水質更加綿柔甘甜,難得難得!”

既然裝逼,那就裝到底!聞一鳴直接道破玄機,聞聞就知道水是從千里之外的深山運來的泉水,裡面還加上早春露水,氣味的確不凡。

“你……”

一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