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廣州城內的糧食價格突然悄無聲息地漲了起來。
本來就到了秋糧收穫的季節,市面上應該不缺糧才對,好端端的怎麼會突然漲價了?
冉文清一打聽才知道出了大事。
他連忙去向劉子嶽彙報:“公子,短短五日,廣州城的糧價已經悄悄漲了三分之一。屬下派人打聽得知,自六月末到現在,荊湖和江南地區一滴雨水都未降。田地乾涸開裂,莊稼枯萎,糧食歉收已成必然。若是再等不來降雨,怕是要餓殍千里!”
荊湖地區就是洞庭湖那一帶,再到江南,屬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這一帶恰好是大景重要的糧倉,其糧食不但能供應當地百姓生活,還有一部分透過運河北上,供應京城。
如今這麼大片區域遇到了大旱災,今年糧食減產已成定局,糧價肯定會漲。
這些嗅覺靈敏的商人嗅到了商機,趁著訊息還沒全面傳開,悄悄低價購進一批糧食,以後不管是自用還是出售,總虧不了。
這事其實跟劉子嶽關係不大,因為他那麼多地種的糧食夠他們這些人吃了。糧價暴漲的利潤他並不是很稀罕,糧食再貴能貴得過糖嗎?糧食真要比糖都還貴了,不知道多少百姓被餓死了,那賺的就是黑心錢,要命的錢。
畢竟人可以不吃糖,但沒法不吃糧食。
這種錢,劉子嶽並不想賺。他還是更喜歡賺富人的錢,有錢人的錢。
只是他不買,市面上的糧食還是會被一搶而空,到時候萬一有什麼想法也沒法實施。
因此,劉子嶽對冉文清說:“咱們也悄悄加入,收購一批糧食,不拘稻米雜糧豆類,凡是能果腹的都收,先囤一批再說。”
冉文清也是這個意思,正所謂手裡有糧,心裡不慌。正好他們在碼頭的倉庫空著,購買了糧食也能就近儲藏。
於是劉記商行也悄悄加入了搶購糧食的行列中。
不過這種事瞞不了多久,幾天後這個訊息就逐漸在坊間傳開了,很快廣州城內的百姓都知道了江南大旱的事。
於是原本還在賣糧的擔心自己糧食不夠吃,又或是想賣更高的價格,開始提價或惜售。
廣州城的稻米漲到了十文錢一斤,對城內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還在能接受的範圍內。
可若是進一步漲價,有些貧困的百姓就要餓肚子了。
為此府衙先一步行動了,開啟了義倉,城內居民根據黃冊上登記的人數,每日每人可購一斤糧食,價格維持在漲價之前。
如此一來,本地居民便不擔心糧食漲價了。
劉子嶽聽說之後,對黎丞有些刮目相看,這位黎大人反應好生快,既避免了糧價被哄抬太高,城裡百姓生活困苦的情況,又沒耗費多少糧食。
畢竟一次只能每人購買一斤,非常麻煩,家裡有存糧又或是能找到糧食來源的,都不會特意去義倉排隊購糧。
所以去義倉買糧的人並不多,但百
姓的恐慌情緒穩定了下來。廣州城的百姓都不擔心自己會餓肚子,糧價也逐漸趨於平穩。
相較之下,荊湖、江南等地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
求爺爺告奶奶,祭祀龍王,祈求河神,各地求雨的方式都使了一個遍,但效果還是不見好,天上依舊不下雨。
都快到中秋節了,太陽每天早早地就掛在天空中炙烤著大地。大片的土地龜裂開來,露出臉盆大的溝豁,像一塊塊巨大的傷疤貼在大地身上。
乾旱不光造成河水乾涸,莊稼死亡,甚至有些離水源較遠的村子井水都已乾涸,連喝的水都沒有了。當地的村民只能去很遠的地方挑水喝,甚至還有村子因為搶水發生了打架鬥毆事件。
面對這種情況,地方官員也沒轍,只得趕緊向朝廷上摺子,陳述荊湖和江南旱情,請求朝廷賑災。
延平帝與眾臣商議後,將此事交給了太子,由他代天子前往荊湖、江南一帶賑災,救濟百姓。
為此戶部還撥了一百萬兩銀子作為賑災款。
由此可以看出,延平帝還是對太子覬覦了厚望的,不然不會將這麼重要的差事交給他。
這事太子辦好了,威望更甚,太子的位置也就相對穩固多了。
太子也知道,這是父皇給他的機會,他回了東宮,召集了幕僚下屬開了個會,第二天就帶著幾個親信,急匆匆地南下了。
乾旱乃是天災人禍,非人力可為。在這種災難面前,哪怕太子身為一國儲君,也改變不了乾旱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