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1049人丁絲絹
魏廣德的治黃策略是從上游開始,一直到下游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張居正自然是懂的。
只不過,搞這麼大陣仗,到底有沒有實際效果,張居正拿不準。
稍一尋思,就想明白了。
別看魏廣德建議治黃上、中、下游一起動手,可實際上朝廷不需要負擔什麼,都是地方上出人出錢做。
上游建些水庫蓄水,控制流入中下游的水量,中游也找地方存點水,說到底都是為了控制水量。
至於下游,魏廣德的建議不多,不過有萬恭的奏疏,姑且讓他試試也無妨。
不過魏廣德的建議貌似也是有道理的,黃河出事兒都是在下游,中、上游基本上沒鬧出過水患,這說明什麼?
還不就是說出事兒其實都是因為水量太大,衝來太多泥沙導致的。
控制水量減少泥沙到下游,或許真有效果也說不定。
“我沒意見,給萬大人那裡去信,讓他斟酌著辦理吧,和卿,你說呢?”
張居正表態道。
“可以試試,希望有效果。”
呂調陽點點頭。
唐宋以來歷代王朝對黃河似乎都沒有辦法,到了大明水患也是愈演愈烈,只能說有道理的方案都可以試試,有效果自然最好,沒有那就繼續想辦法。
魏廣德的事兒說完了,張居正也開始說起他的事兒。
這段時間他閒暇無事時,又翻看江西和南直隸關於試行一條鞭法的奏疏,其中好壞皆有,而要推向全國,自然不可能照抄江西和南直隸的法子,朝廷還得通盤考慮。
哪些是定例,必須執行的,哪些又是可以給各省靈活調整的,都得考慮周全。
沒辦法,這事兒張居正本來沒打算這麼早就拿到內閣商議,因為魏廣德提議改革錢法,讓他不得不現在就丟擲來。
在張居正的計劃中,先用考成法把吏治清理一遍。
吏治清理完成後,再推動一條鞭法才能事半功倍。
若是依舊按照原來的吏治,一條鞭法還不知道會被
但是最近張居正思考的時候,卻發現一件棘手的事兒,那就是將所有賦役折銀收取的話,稅賦分攤的問題。
看到洪武朝到現在萬曆朝,戶部田畝的數字,他就感覺頭大,這裡面吃相太難看了。
百餘年的時間,朝廷說取賦稅的田畝不增反降,而且降得離譜,根本就不正常。
於是他就想到要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前,還得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進行全國田畝的清丈。
以清丈的結果做為稅基,分派各地賦稅。
清丈田畝,看似是件小事兒,可是最後的結果可能和現在戶部登記天差地別,而最後可能導致一個他們無法迴避的大麻煩,那就是戶部黃冊的錯漏。
所有官員其實都清楚黃冊現在是個什麼情況,登記天下田畝和戶籍資訊。
若是田畝出錯,那戶籍呢?
當初魏廣德提過“攤丁入畝”的打算,那就是把徭役折銀也編入一條鞭法中,折成丁銀。
這筆銀子,以往其實也存在,地方上在沒有工程需要徵發徭役的時候,都會將其折稅收取。
還是因為這不是朝廷常規專案,在朱元璋的美好想法裡,那就是朝廷需要的時候徵發民力,不需要的時候,自然是讓小民休養生息。
只不過事實證明,那不過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
官府收取的丁銀並不上交朝廷,而是留在地方上,最後其實就是進了官員們的口袋。
攤丁入畝以後,賦役合併折銀,所有稅銀自然要按比例送交朝廷,剩餘部分才是地方上的。
地方需要銀子,那就向朝廷伸手,朝廷也好控制地方,不失為一個妙招。
其實到了後世,所謂的稅改也就是對稅收分配的博弈,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爭奪稅收的分配權。
張居正的經濟之道,其要點就在於土地。
此時全國土地兼併和欺瞞官府的現象十分嚴重,丁口逃亡,戶籍不清,地方的賦役負擔極度失衡,導致“國匱民窮”,收益的只有地方士紳和官員。
對此,張居正就產生了在全國重新丈量田畝,清查偷漏的田產的打算,同時還要追繳積年欠稅。
實際上,考成法本身目的之一也是追繳積年欠稅,朝廷太窮了。
魏廣德利用鑄錢,為朝廷增利,他也不得不想出讓朝廷收入大增的法子,否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