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內廷這些貪財的閹人來說,要是他們知道了黃金價值會因為大量海外白銀湧入而暴漲,後果難料。
說實話,雖然和張居正是盟友關係,可是在此事上,張居正的態度和魏廣德一致,他也不相信馮保等內閣太監會真的保守秘密,不參與其中牟利。
如今按照錦衣衛密查的結果,京城的金樓銀店裡,大概可以兌換二十萬兩的黃金。
當然,這並不是全部,而是那些金銀樓老闆可以拿出來兌換的黃金。
實際上,京城的勳貴權臣府上,多多少少都存著不少金銀。
對於在京城的達官貴人來說,或許上萬兩黃金一時半會湊不出來,幾千兩還是能拿出來的。
而白銀,這些人家能拿出來的更多。
所以一旦訊息洩露出去,怕是朝廷就再無黃金可換。
沒有黃金在手,朝廷就等於失去了控制市面上流通白銀的能力,對大明經濟肯定是不利的。
這點,魏廣德是把厲害關係詳細告訴了張居正和劉守有,因為大規模從市面上兌換黃金,他是打算藉助錦衣衛的力量來辦。
不止是京城,還包括南京、蘇杭等富裕州府,都要在朝廷大量鑄造銀幣推出後,快速把市面上流通的黃金一網打盡。
在三人離開慈慶宮回內閣後,慈慶宮裡,李後還在和陳太后討論奏疏裡說的鑄幣之利盡歸戶部,這“之利”到底有多少。
陳太后一開始還沒太注意,畢竟朝廷一進一出自有章法,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把公家的東西揣進自己口袋。
可是李後不是,畢竟是小戶出身,對於錢財比較上心。
他希望兒子能夠接受的是個強盛的王朝,而不是隆慶皇帝接手的那樣一個爛攤子。
是的,嘉靖朝留下來的,除了戶部巨大的財政窟窿,其他還有什麼?
隆慶朝開始那兩年,朝廷的財政依舊是虧空,只不過數額很小而已。
也就是到了隆慶四年以後,因為軍費開支縮減,每年朝廷才有了少量結餘。
雖然大同和議確實有喪權辱國,需要向蒙古人送“歲幣”的嫌疑,但這份和議確實讓瀕臨崩潰的明朝財政緩了一口氣,至少拖延了時間,讓張居正有時間進行內部改革,重新豐盈國庫。
可就算這樣,大臣們還是堅決反對隆慶皇帝呼叫國庫錢財給後宮置辦頭面等物。
兩宮太后雖然理解,但心中要說沒有怨氣是不可能的。
陳太后或許好些,畢竟那時候她幾乎已經是被打進冷宮,也就是最後倆月,隆慶皇帝也後悔起來,才重新將她召回。
可李太后那會兒,宮中的很多開支也因為內廷沒錢,外廷不願意給付而很不高興。
兩人的對話,自然落在小皇帝朱翊鈞耳中。
按說小皇帝是不應該關心錢財的,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應該不可能接觸到錢財。
可或許天賦的關係,亦或者魏廣德教育的原因,小皇帝此時已經有了自己對錢財的認識,只不過不曾和外人說起而已。
此時,他就如同懵懂無知的小孩般,只是靜靜聽著兩位母后的對話,也在腦海中思考學到的東西。
魏廣德當然不會教育小皇帝什麼“大丈夫豈可一日無權”的話,但是魏廣德卻把王朝崩壞大多壞在沒錢上給他講述過。
其實歷史上許多朝代覆滅,看上去是因為百姓無法承受暴政揭竿而起,但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王朝因為腐敗和因此造成龐大開支。
當朝廷收入和支出不匹配,就只能對稅法動手,希望增加朝廷收入,而往往這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稅法改動,針對的不僅對平民,還有中下階層。
當他們不滿暴政,也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刻。
說到底,其實還是錢。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