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真的很毒,知道只要他向他服軟,楊博就肯定不能坐視他被人冤枉。
是的,高拱和楊博可以說完全沒有關係,可畢竟都是朝廷重臣,各自有各自的關係網。
而這些關係網,許多時候就會不小心重疊在一起。
此時的楊博就謝絕所有訪客,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書房裡,靜靜的思索。
而此時書桌上,一左一右擺著兩封書信。
一封書信,自然就是高拱給他寫的求情的書信,希望他能幫忙化解此次的危機。
而另一封書信,則是他老鄉,宣大總督王崇古所寫,目的自然也是為高拱求情。
王崇古因為完成隆慶和議而被載入歷史,後世之人只知道當初明朝和蒙古和談就是由他主導,但為何高拱會選擇王崇古而非旁人?
這一切,當然不是王崇古恰逢其會。
實際上,若是換個人向朝廷提出和蒙古俺答汗進行和議,最後的結果怕是會大相徑庭。
之所以王崇古提出這個想法,以高拱為代表的明朝內閣實權派也選擇支援,其中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王崇古和高拱之間,有密切的關係,而王崇古背後的關係網自然也是高拱的重要關係。
實際上,這是一個以蒲州政、商間姻親結網,利益勾連,其在嘉、隆、萬年間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勢力網,給予了晉商及山西官僚難得的發展機遇與空間。
但盛極而衰,蒲州官商利益網隨著核心人物的相繼故去,亦逐漸鬆垮。
蒲州政、商間以姻親為紐帶結成的這道關係網,核心人物王崇古、楊博和張四維。
王崇古和高拱是同年,都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關係一直就非常親密。
這樣的親密關係,也是高拱當初會選擇張四維進入吏部,進而又選擇支援他入閣的重要原因。
王崇古、張四維的官場升遷的初期,幾乎都是因為高拱的支援而得到提拔,做為和王崇古有姻親關係的楊博自然不能等閒視之。
雖然他更多的是和徐階、張居正合作,那也是因為徐階在嘉靖末期和隆慶初期穩穩坐在內閣首輔位置上,許多安排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援。
高拱對王崇古有同學之誼,提攜之恩,對他外甥張四維也是如此,可就高拱和王崇古之間的關係有多好。
所以在王崇古知道京城正在醞釀針對高拱的陰謀後,王崇古第一時間就給遠在京城的姻親楊博去信,請他為高拱開脫罪名提供幫助。
楊博的兒子,娶的就是王崇古之女,有通家之好。
實際上,張居正後來坐穩首輔寶座後選擇提拔張四維,就是為了維持和楊博身後勢力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
只是,張居正到死都沒有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到底他對山西幫的支援大,還是高拱對山西幫的支援更大。
其中張居正遺漏的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當初殷士譫在內閣憤怒對高拱出手,其中最主要的誘因就是因為殷士譫已經知道高拱想要驅逐他。
那時候張居正還做為和事佬上前拉架,可他卻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個對山西幫很重要的資訊,那就是高拱是想用張四維頂替殷士譫。
楊博和王崇古都是以軍事文官身份位列朝堂,註定他們是很難入閣的,而張思維不同,張四維是有機會入閣的。
而為張四維鋪路搭橋的人,正是高拱。
即便是在數年後,張居正還是把張四維拉進了內閣,可比起當初高拱的努力,足足晚了五年。
至於張居正,在坐穩首輔寶座後,拉進內閣的第一個人不是張四維,而是禮部尚書呂調陽,這自然在山西幫面前大大的失分。
楊博看著身前兩封書信,又想到昨日來見他的張四維。
顯然,王崇古的信不止寫給他,也給外甥張四維去了信。
一番權衡後,楊博終於還是做出了決定,那就是幫助高拱洗脫王大臣案的嫌疑。
他終究是老了,以後山西幫的大旗還需要張四維來舉起。
這個時候拂了張四維的意,對楊家來說未必是好事兒。
雖然自己現在當權,不管是王崇古還是張四維都顯得對他很親近。
在楊博打定主意,打算明日就去內閣見張居正,為高拱求情的時候,葛守禮在看完高拱的書信後,也暗暗打定了主意。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馮保針對高拱的報復,至於張居正是否有參與不好說,但作為都察院老大,他當然是不能讓宦官打壓報復文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