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生死看淡(1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在後世,知道“湖廣填四川”的人頗多,但是“江西填湖廣”,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江西填湖廣,始見於魏源的《湖廣水利論》。

係指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區遷徙的移民運動,據說最早出現於五代,明朝達到高潮。

江西移民佔江、浙、閩、皖、贛五省遷至湖南,湖北的移民總數的六成,在兩湖各個地區,江西移民佔有的比例又有差異,自東向西遞減,適與地距江西之遠近成正比。

在洪武年間湖北地區的一百七十四萬總人口中,土著人口占四成,移民人口占六成。

根據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統計,在湖北的九十八萬移民人口中,江西籍移民約為六十九萬,佔總人口的七成。

湖南在洪武年間的二百七十八萬各類在籍人口中,元末及洪武年間遷人的民籍和軍籍移民達七十三萬人,佔當時全區人口四分之一。

起因,則是元朝末年湖廣地區是紅巾軍與元朝軍隊以及朱元璋—陳友諒廝殺拉鋸的主要戰場,由於社會動盪,生靈塗炭,田疇荒蕪,十室九空,無論是北方移民還是土著居民已經寥寥無幾,人口隨農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劇減少,並允許“插標占地”,因此而奏響了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即明初大移民,其中,“江西鄱陽瓦屑壩”、“山西洪洞大槐樹”、“南京楊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寧化”並稱為中國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尋根之地。

其中,中國有兩億人的祖先是江西鄱陽縣瓦西壩出去的。

明初移民時,官府在瓦屑壩設局駐員,饒州府各縣移民沿樂安河、饒河到達鄱陽瓦屑壩集中,然後發放“川資”,編排船隻,乘船駛出鄱陽湖到達湖口。

然溯長江而上,遷入湖廣,或順長江而下,遷往安徽及其它省份。

而在二三百年後,清朝朝廷又組織了一次類似的大移民活動,也就是“湖廣填四川”。

湖廣填四川,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在移民行列之中,前後歷時百餘年,從清康熙十年大規模開始到乾隆四十一年止,堪稱中國最大規模移民行動。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清朝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客家移民是僅次於湖廣人的第二大移民團體。

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餘人口九萬餘人。

自明末起,流賊張獻忠起事入川建立大西政權,地主武裝、清軍、南明軍一起攻向起義軍,之後明軍內部爭權奪利,戰火不斷。

張獻忠餘部孫可望、劉文秀進入四川,在川北與清軍激戰,清軍鎮壓義軍,搜捕明軍殘餘分子,地主殺起義農民,農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殺得雞犬不留”。

之後又是吳三桂叛亂,攻入四川,其叛軍與清軍的“三藩之亂”歷時七年,這些戰爭持續達三十多年,終於把曾經的天府之國殺空了。

對劉守有來說,不管他選擇張居正還是魏廣德,其實貌似都可以親切的喊一聲老鄉。

是的,在大明朝沒有“同志”,但是有“鄉黨”,這其實從大明建立起就已經存在,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其實就是最早的鄉黨。

熟悉明末歷史的人,大多知道明末有齊、浙、楚黨和東林黨,這些,其實本質上也都是鄉黨。

鄉黨意識濃厚,以地域、籍貫抱團的現象在大明朝普遍存在。

“科舉大省”這種抱團並不是組成一個“以省為名的黨派”,實際上明末黨爭中的各種“黨”,都不是自稱,而是對手扣過來的帽子。

別人都把齊、浙、楚三地官員稱為某黨,而三黨一方則將對面無論籍貫一概扣上“東林黨”的帽子。

因為他們需要證明東林黨是一個“飛書走使充斥長安,馳騖各省”的組織嚴密的全國性反政府勢力。

於是乎,沒有上榜的各省官員,其實也都有自己的小集團,只不過在史書上名聲不顯或者就是被以為成“東林黨”。

不過對於劉守有來說,他八面玲瓏,自然也有自己的後手。

那就是和魏廣德那邊的聯絡,他打算私底下悄悄進行,而他更多的還是和湖廣官員打成一片,也要和首輔張居正保持良好的關係。

所以在今日給魏廣德傳遞訊息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