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北宋經濟危機(3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化,也就是物價上漲。

包括李覯、王安石等在內的一批有識之士,很早就意識到北宋“錢荒”亂象的禍根,本質上源於銅幣的面值低於實際價值。

從這個癥結入手,北宋先後進行了多次貨幣改革,主要進行了兩個方向的嘗試:一是降低貨幣的原料價值,二是提高貨幣的面值。

北宋朝廷最先想到的辦法,就是在銅幣的質量上做文章。

比如在銅幣中摻雜其他金屬,《宋史》記載,時任三司度支判官的許申曾向朝廷建議,將鐵與銅混鑄,以減少貨幣中銅的含量。

一枚銅錢可用三分銅、六分鐵,剩餘一分摻雜鉛、錫等便宜金屬。

沒想到投入生產的時候,才發現這種方法成功率太低,耗時一個多月才造出來一萬枚,鑄幣工人苦不堪言,這種方案也宣告失敗。

後來就是減少小錢的鑄造量,改鑄相對省料的大錢、鐵錢等。

其實,北宋宰相蔡京對這一思路加以改進,採用黑錫和白錫摻雜在銅液中,製成“夾錫錢”在陝西一帶推行。

但隨著蔡京被罷免,這種剛剛流通了兩年的新幣也被朝廷廢除。

與第一種方法相比,增加貨幣面值無疑是更加科學有效的法子。

果然,“折二錢”普及後不久,東南一帶的“錢荒”危機終於開始緩解,不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平民百姓,都實實在在地嚐到了甜頭。

此後,每當宋廷遇到“錢荒”,都會沿用這一方法,陸續推出了折三錢、折十錢等,直至後來首次發行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比歐洲領先了近三百年。

雖然交子的出現,在後世人看來是一場變革,很先進的變革,但在當時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錢荒發生前後,因為貨幣供應量失衡,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一方面,銅錢大量外流,市場流通的銅錢吃緊;另一方面,商品物價飛漲,尤其是徽宗時期爆發了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

以糧價為例,宋神宗熙寧年間米價平均每鬥七八十錢,到靖康年間已經達到“鬥米二千”,甚至出現“米鬥至數十千”的現象。

“錢荒”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按說貨幣流通少,物價應該下跌才是。

可是宋朝對貨幣的需求太大,所以劣幣大量出現,比如鐵錢,就是按照一比十的價格和銅錢進行兌換。

宋朝政府為了緩解當時銅錢稀缺的問題,規定了允許鐵錢在蜀地流通,但是流通的量要按照鐵錢和銅錢的比例規定。

鐵錢的流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銅錢的稀缺,但是鐵錢的鑄造數量過多直接導致了鐵錢貶值嚴重,造成物價飛漲。

至於最後才出現的交子,說好聽是為了大宗交易方便,其實還是為了緩解財政壓力而來。

北宋邊患的嚴重,軍事費用開支有增無減,加之後期宮廷奢侈浪費,吏治腐敗,冗官俸祿賞賜增多,終於使國家財政出現了危機。

國家沒錢了,就打起了交子的主意。

宋朝真正意義上出現通貨膨脹就是在官方開始發行紙幣以後,也就是設立官方的紙幣發行機構“益州交子務”之後,規定交子的固定面額,並將鐵錢作為交子的準備金。

之前是劣幣大量出現導致物價上漲,而當朝廷選擇發現交子的方式解決財政危機後,形勢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可以說,魏廣德說出宋代錢貴到錢賤的變化,就完全可以代替此時的大明情況。

現在大明的經濟還算穩定,可是大量白銀流入會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