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1037黃金儲備
宋朝真正意義上出現通貨膨脹就是在官方開始發行紙幣以後,也就是設立官方的紙幣發行機構“益州交子務”之後,規定交子的固定面額,並將鐵錢作為交子的準備金。
交子在發行之前,要先準備相應數額的鐵錢貨幣作為儲備,儲備的貨幣可以供百姓隨時兌換。
同時宋朝官府也為制定了相應的貨幣制度,規定交子的使用年限為兩年或三年,在界滿之後舊的交子就由官府收回,隨即發行新的交子。
這一規定一是為了防止交子過度磨損和民間偽造假交子,二是固定數額的交子擁有相對數額的鐵錢儲備,可以預防交子失信問題。
應該說,宋朝發行交子的規則定的很明確,如果一切按照規矩來,自然就不會發生後面的錢賤現象。
可惜,歷史並未如此走。
當宋朝軍費開支劇增,朝廷大量發行交子解決問題後,惡性通貨膨脹就爆發了。
大量印製交子,就如同此時大明不斷從海外吸收白銀。
當白銀數量超過民間流通需求時,一樣會引發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得利的是大戶,損失的是小民。
張居正自然能理解魏廣德的意思,不過他現在最關心的還是黃金問題。
黃金白銀,民間最喜歡的當然還是黃金。
對於富裕人家來說,誰家沒有大量的黃金製品,黃金首飾,而對於貧民來說,能有一件銀飾就很不錯了。
因為現在大明是處於國際貿易的淨流入,所以國際結算貨幣自然是以大明的要求為準。
大明這邊認白銀,那白銀就是國際貨幣。
可是按照魏廣德話裡的意思,一旦大明缺乏黃金,黃金在低價時被夷人換走,當大明需要黃金時,夷人會不會又帶著黃金上門交易?
魏廣德已經說了,現在人家帶的是白銀,可以後若是哄抬金價,把金銀兌換從一比七變成一比二十,甚至更多,那怎麼辦?
黃金白銀,在民間可都是認的。
雖然明廷並沒有下文承認黃金、白銀的貨幣屬性,但是之前朝廷已經下過一些政令,民間也已經流通白銀。
甚至,前些日子他還在思考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時,將賦稅轉換成白銀,減少實物的徵收。
但是,張居正還對月港開海後大量白銀流入感到高興,認為可以解決民間流通白銀的緊張,可沒想到現在看起來是好事兒,可時間長了會引發如宋朝般的情況。
這,就不得不讓他深思其中利弊。
要知道,現在大明還是受制於錢幣問題,一直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
現在官府鑄造的好錢,多被地方豪強私下收走,製作劣錢,民間錢幣流通本就存在嚴重隱患。
實際上,這也是大明立國之初就存在的問題。
看到宋元舊事,朱元璋在意識到大明銅料不足切鑄幣成本高昂後,選擇放棄鑄錢,而是改發寶鈔,禁止民間金銀流通。
寶鈔確實起到一些作用,不過朱元璋之後的一系列舉措也讓大明寶鈔走上了宋元紙幣的老路,不僅沒有為百姓帶來交易的便利,反而成為官府掠奪民間財富的手段。
寶鈔徹底崩盤,民間重新使用金銀和銅錢作為主要的交易手段。
魏廣德老早就在考慮改良大明的錢幣制度,有了寶鈔的前車之鑑,此事當然任重道遠。
早先,魏廣德還在想是不是利用海外大量湧入的白銀作為主要貨幣,因此他預見到未來大明會出現的金少銀多想象,而讓家族儲備更多的黃金而不是白銀作為應對手段。
可是今天在他看到倭國一比十的黃金都被夷人大肆收購後,他才後知後覺發現西洋諸國的金價只怕比這個比值更高。
未來的國際貨幣儲備主要的高流通的一些國家貨幣和黃金,可沒有見到哪國大肆儲存白銀的。
雖然好似對岸的美國曾經將白銀做為貨幣儲備,但是時間短,主要還是因為受到銀礦主遊說的結果。
當時白銀價格長期地位徘徊,導致這些礦主利益受損。
於是,一度被忽視的白銀就被他們作為黃金儲備的補充,成功遊說政府將其納入儲備中。
此事,還直接導致三十年代中國的銀本位制度崩盤,國內也只能開始發行法幣,開啟了混亂的貨幣時代。
那時候的舊中國,不僅銅錢還在流通,銀元、法幣、金圓券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搞的烏煙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