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貸,若是戰場之上殺了也就殺了,可是若是由陛下下旨誅殺,那”
魏廣德對此的解釋就是當今的交通技術限制了兩地的聯絡,不能很好的聯絡,朝廷有時很難做出及時反應,貽誤大事。
講解舊港,也是為了之後派水師下南洋先走的一步棋,讓小皇帝知道在南洋其實還有老祖宗留下李的,但被人遺忘的土地。
他的行事肯定是要為自己考慮,但也只是搭順風車,而不會損壞國本。
張叔大的教育,多在思想,但卻缺乏實務,長此以往,只會讓陛下善於思考卻眼高手低。
甚至,這次帶王杲回京城的是李成梁,而他把戚繼光留在遼東,就是準備這邊對李成梁封賞以後,直接就讓戚繼光接替遼東總兵官的差事兒。
所以張居正給萬曆小皇帝灌輸的思想就是仁慈,不輕動刀兵。
“不好。”
可是魏廣德知道,一味施恩沒用,必須誅殺禍亂根源才能讓其他女真部族首領投鼠忌器,不敢輕易發動反對明朝的戰爭。
譚綸馬上說道。
實際上,自“成化犁廷”之後,大明並沒有對女真部族首領的子女斬草除根,只要願意歸降的,大多受封原職,以此體現皇恩浩蕩。
“我不僅是閣臣,還是天子師傅,陛下不僅要學會處理政務,還得行事果決,遇戰事不能猶豫,該打打,該殺殺。
所得也只能是那片土地的供應,能守住甚至擴大,是自己的本事,守不住可以跑回來,不過就失去王爵成為庶人。
出於宗族考慮,皇室還是會養著他們,但只是庶人。
不過魏廣德也知道,這樣的建議,相信沒有藩王會願意去。
未知的風險太大,除非朝廷出兵佔下來,還打理好,他們或許才會考慮。
第二日,魏廣德一早處理了一些政務後,就和張居正一起進宮。
“獻俘禮降等,但王杲必須由陛下賜死。”
魏廣德在張居正值房說道。
“沒有轉圜,這不利於陛下仁善美名。”
張居正只是說道。
“王杲殺了太多明將,若不處死難以服眾。”
魏廣德繼續說道。
武將希望處死王杲,為同僚報仇,文官集團則覺得無所謂,他們希望皇帝最好不殺人。
至於處死逆酋,這個就看皇帝的決斷。
當然,皇帝年幼,一切都是他們在掌握。
“女真部族桀驁不馴者多如牛毛,殺一殺也能讓他們畏懼朝廷。”
魏廣德接著說道。
張居正知道,這是魏廣德希望待會見到兩宮太后,他能站在他一邊,支援他的決定。
只是片刻猶豫,張居正還是點頭說道:“好。”
今日面見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就是三件事兒。
一是東番島,二是獻俘禮上處死王杲,三則是留李成梁在朝中,預防西南有變。
兩宮太后在知道內閣謀劃違反祖制,欲收復東番島時,頗為猶豫。
不過在魏廣德講出東番島的地理位置,可以有效保護浙閩沿海,又有無數資源可支援水師發展後,態度才有所軟化。
畢竟,內閣兩位閣臣都支援佔據東番島,那自然不會有錯了。
只是在處死王杲這件事兒上,倒是頗費一番功夫。
畢竟,兩宮太后還是希望小皇帝朱翊鈞能夠有仁善之名,做一個好皇帝,所以對於殺死已經被抓住的逆酋,她們覺得關起來就是了,沒必要處死。
魏廣德翻出嘉靖四十年後死在王杲手上將官的名冊,從副總兵到遊擊將軍,十餘個名字出現後,才讓兩宮太后意識到王杲此人的惡行昭昭。
“王杲生性殘暴,不服王化,十惡不赦,遼東邊將恨不得生食其肉。
此次李都督將其拿下,將士都多有要就地處死他,只是因為逆酋罪惡滔天,需獻俘闕下才留下其命。
這樣的惡人,本該千刀萬剮也難滅將士們心中怒火。”
魏廣德說到這裡,看了眼上面的兩宮太后和小皇帝,這才繼續說道:“不過,此次處置王杲,是陛下親自下旨,為了陛下清名,改磔刑為處斬,已經是十分仁慈了,足以讓周邊流傳我皇聖名。”
原本歷史上,王杲獻俘闕下後,被送入刑部關押審問,最後定罪則是因為李成梁和戚繼光等邊將關係,他們走通了張居正的門路,最終判處了古代酷刑中最殘暴的刑罰——磔刑。
這種刑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