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來個戚繼光,搶功勞不說,這功勞簿可就由不得他了。
雖然心有不滿,可李成梁也知道,這或許就是朝廷的決定,他是沒辦法改變什麼的。
“來人。”
李成梁默默看完兵部公文,隨後放在書案上,叫來隨軍書吏書寫軍令。
“調廣寧三衛進駐瀋陽北造化、道義,歸屬副總兵楊騰節制。
令遊擊王惟屏、參將曹簠率軍駐守馬根單、大沖,防備女真諸部東進,支援王杲部。
定遼五衛抽調精銳,護送輜重進入孤山堡。”
發完將令,讓隨軍書吏開始書寫軍令,他就在一邊默默思考該如何應對薊鎮軍的到來。
其實,此時的李成梁荷包很乾癟。
雖然朝廷現在優先撥付遼東軍餉,可畢竟經過層層漂沒,到他手裡本就不多。
而他除了自己享用外,還要養著三千家丁隊伍,開銷可是很大的。
興建寬甸六堡,對於李成梁來說可謂很重要的一件事兒,名義上為朝廷開疆拓土,贏得功績,同時自己也能從中獲得利益。
只有戰爭,才能讓朝廷向遼東撥付更多的銀錢。
錢多了,他養家丁也就不用那麼捉襟見肘。
同時,有了寬甸六堡,定遼右衛的轄區就可高枕無憂,其背後的遼河平原也就穩如泰山了。
這樣,他的主要視線就可以集中到瀋陽,從這裡出兵,往東可以直接殺入建州女真地盤,向西則是直入遼西草原,可以直面土蠻部,再不用被蒙古人和女真人來回拉扯。
打仗,耗的是朝廷的銀子,而收穫的不止是功勞,還有無數戰利品可以裝滿他的荷包。
本來,在他的盤算中,打王杲沒必要一棍子打死,他手下那麼多城寨,一年掃兩三個最富裕的城寨即可。
只要朝廷下令讓他剿滅王杲,有的是法子慢慢磨死他,還能把王杲部所有的財富拿到手。
可是薊鎮軍的到來,他之前的打算明顯就行不通了。
今年,看樣子王杲都不一定能活過去,那麼就只能開始逐漸針對王兀堂以及其他女真部族了。
總之,在李成梁心中,當然是不能讓遼東安穩的,必須在消滅王杲部後,再從女真部族中尋找一個新的勢力集團,替代王杲的作用。
這樣,遼東才能源源不斷從京師獲得錢糧。
還得抽時間掃蕩草原了,滅掉女真王杲部,想來未來兩年女真部就算有心也是無力。
有王杲前車之鑑,短期內應該不會有人效仿。
這段時間,還就只能西進草原,拿土蠻部刷功勞了。
誰能想到,看似一場國戰,但在涉及到其中利益的將官心中,態度可謂迥然不同。
魏廣德這邊,結束了三日休沐,早已經回到內閣辦差。
不過今日,他正對手裡一份奏疏皺眉。
這是戶部、工部和兵部聯合上奏,擬撥銀二十六萬二千六百六十八餘兩修大同邊牆,分作五年支給,每年發五萬兩,最後一年發六萬二千六百六十八餘兩。
如果這份奏疏是在幾年前出現,魏廣德或許會毫不猶豫的就批了,可是在大同和議執行以後,還在修邊牆,魏廣德就覺得是否有些浪費。
他正在考慮讓兵部重新編練邊軍,提高邊軍戰力,這邊就把大筆銀子投到修邊牆中,這邊牆修來幹嘛?
就為了將來子孫後代能看到巍峨壯麗的明長城嗎?
為何明朝會用邊牆和長城稱呼後世人眼中的“萬里長城”,其實是因為此時的所謂“明長城”和後世人眼中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形象。
後世人看到的長城是經過包磚的城牆,而此時大部分長城卻是夯土,外面並未包磚,只有薊鎮等少數長城段這樣建造,其實就是一段土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