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大統歷,怎滴當時沒有發現?
還要時隔一個多月才反應過來,這才急急上報?
這是想打朝廷一個措手不及嗎?”
“我說魏閣老,都什麼時候了,就算要追究咱們是不是先把戶部、工部部堂叫上,把事兒商議好再說。”
萬士和聽到魏廣德追究禮部的差,馬上就說道。
說起來欽天監雖然是獨立衙門,可誰叫這衙門是歸禮部管,出了岔子可不是就要禮部的鍋。
“咱們還是先讓戶部早些籌措些賑災錢糧為好,工部那邊最好也讓各地河道分守、御史動起來,儘快複查域內河防才是。”
萬士和急忙又補充一句。
“一龍治水,十牛耕田,怎麼都湊到一塊去了。”
呂調陽沒有接茬,只是咂咂嘴喃喃說道。
呂調陽口中的一龍治水、十牛耕田其實都是民間俗語,也是農諺,都是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的事兒。
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雖不一定十拿八穩,可準確性還是超過一半。
至於這話,其實也是古人總結的預測一年年景好壞的古老的方法,就是透過看正月初一以後,第一次出現相應干支紀日的時間,以此來預測當年的年景。
比如“幾龍治水”,指的就是在正月初一這天開始,第一個出現辰日(辰為龍)的日子在初幾,就是幾龍治水。
列如是在正月初六,就叫“六龍治水”,在初八,就叫“八龍治水”等等。
因為古人認為龍是代表天生的神仙,而且是掌管雨水的。
而且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龍多旱、龍少澇”,意思是說龍的數量越多,當年的雨水就越少,而龍的數量越少,雨量就越多,這也是民間所說的諺語“龍多不下雨”。
今日萬士和報欽天監才發現的明年是一龍治水,那自然是說大初一就是辰日,一龍治水,可不就預示明年的雨水可能會很多。
不在這個位置,大家自然會覺得無所謂,可這些年內閣被水患所擾,聽到明年可能雨水大,怎麼不會被驚到。
還有就是十牛耕田,意思和一龍治水相近,說的就是每年第一個丑日(醜為牛)在正月初幾即是“幾牛耕田”。
古時候,牛是主要的耕種的牲口,是農民的好幫手。
明年是“十牛耕田”,那這樣的年景好不好呢?
在民間也有一句諺語,叫“一牛耕田耕不撤,九牛耕田牛有歇”,暗示著牛的數量與人們的耕作關係密切。
牛的數量少,那麼牛就很辛苦,但也說明田地好耕種。
而牛的數量多,那麼牛可能比較輕鬆,但這也說明了當年的田地不太好耕種,平時幾頭牛就可以完成了,而這樣的年份卻要十頭牛來共同完成,只能說明田非常難耕種。
前有一龍治水,後有十牛耕田,可不就是預示著來年怕是有大水,不僅影響漕運,還影響大明各地的農業生產,這就不是個小事兒了。
好吧,欽天監職能就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書,還有就是陰陽之術。
現在發現明年天氣怕是不好,這不就馬上報到禮部,再往上奏,讓朝廷早做準備。
要說這農諺的來歷,就很有些歷史。
如“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等農諺,見之於明朝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等農諺,則見之於明末的《天工開物》。
“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等農諺,見之於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穀,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
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雲”或“古人云”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
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於西漢公元前一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
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
由於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後世也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
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可能是在有文字記載以前。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