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寬甸將建(2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居正撫須問道。

“後面幾日都沒有吉時了。”

好吧,明朝官員放假都是看著吉時來的,可不會隨便定下時間。

聽到沒有吉時,張居正也不說話了。

“早就早點吧,大家都忙碌一年了,提早兩三日也沒什麼,只是可惜沒咱們的份兒。”

封衙,也就是六部除兵部外才有的福利,兵部也會封衙,但軍國大事哪裡會等什麼節假日,所以兵部的官員依舊會上值,只是時間上沒那麼嚴格。

相應的,內閣和通政使司也不會放假,依舊要人值班,把收到的奏疏送進宮來處理。

魏廣德都這麼說了,張居正也只好點點頭。

在一場持續兩日的,紛紛揚揚的大雪中,萬曆元年悄無聲息的走過了。

萬曆二年大年初一,頂著寒風大雪,在京官員又紛紛走出家門前往紫禁城,今日是正旦大朝會,是不能馬虎的。

因為天氣原因,今日的大朝會進行的很快,萬曆小皇帝也沒有在皇極殿外廣場進行儀式,而是把朝會挪到皇極殿裡。

雖然是宮裡最大最豪華的宮殿,可皇極殿當然也容不下所有參會京官,所以也只有四品以上官員和都察院御史進入其中拜見皇帝,恭賀正旦,行八拜禮。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可是把整個大明朝的禮儀定的明明白白。

按照《皇明祖訓》中的規定,“凡正旦遣使進賀表箋,王具冕服,文武官具朝服。滌寶用寶訖,置表於龍亭,王率文武官就位。王於殿前臺上,文武官於臺下,行十二拜禮。

凡遇天子壽日,王於殿前臺上設香案,具冕服,率文武官具朝服,行祝天地禮。若遇正旦,拜天地後,即詣祖廟行禮畢,升正殿,出使官,便服行四拜禮。文武官具服行八拜禮。”

幸好今日沒有藩國使節到來,進獻賀表,所以魏廣德在萬曆皇帝祭拜天地和祖廟,來到皇極殿升殿後,百官只是行八拜禮。

當然,這裡的八拜禮和民間所說的“八拜之交”還是略有不同,但又同根同源。

八拜禮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在那個時代,禮儀是維護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手段,而“八拜”作為一種特殊的禮儀形式,逐漸在官方和民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最初,“八拜”主要用於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敬意,後來隨著社會的演變,它逐漸擴充套件到了朋友、親人之間,成為一種表達深厚情誼的方式。

具體來說,“八拜”的儀式包括向對方行八次鞠躬或叩頭的大禮,每次鞠躬或叩頭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如尊重、感激、忠誠等。

這種禮儀形式在周朝時期非常盛行,並逐漸傳承至後世的各個朝代,恢復漢家文化的大明自然是照本宣科抄了下來。

最初時候八拜還是將就長幼尊卑,而流傳到民間以後,就以“八拜之交”形容友情,變成平輩之間一種表達深厚友誼關係的表現。

民間的八拜最早出現在宋朝典籍上,源自於宋代易學大家邵雍之子邵伯溫所著《邵氏聞見錄》一書,裡面記載:“豐稷謁潞公,公著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

“八拜之交”指的是那八拜?

按照後世流傳的說法,就是管鮑之交,源自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

知音之交,則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刎頸之交,是廉頗和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

膠漆之交,表現陳重和雷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的故事。

雞黍之交,體現了張元伯和範巨卿守信的故事的。

捨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展現了為了友情可以犧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生死之交,好吧,就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是忠誠和承諾的典範。

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的故事。

“八拜之交”的具體內容和儀式非常繁瑣和莊重,在行禮時,行禮者需要按照特定的順序和方向進行八次鞠躬或叩頭。

這八次鞠躬或叩頭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行禮時還要輕聲唸誦,以表達對對方的尊重、感激、對對方忠誠的承諾、敬仰和崇拜及深厚的友誼、高度信任、深厚情感,最後是祝福和祈願。

來自後世的魏廣德,對這些虛禮雖然不屑一顧,但也不得不隨大流,向著龍椅上的萬曆小皇帝行禮。

不過在他完成禮儀後,想到過去老師所教,和書本上的東西,不覺又很是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