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代理人戰爭(2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海閉關,禁止明國人片帆下海,禁止海外船隻進港。

這種一禁了事的簡單粗暴的辦法,直接將中國的外貿活動全部給禁絕了!

因為在朱元璋的眼裡,所謂的國際貿易是蠅頭小利,根本不值一提,當初元朝時的盛況他當然是想都想不到的。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他出於各種目的派鄭和六下西洋,來華朝貢的國家進一步拓展到西亞、北非等地區。

而鄭和下西洋中途經的各國都希望與明朝通商,這可給朱棣出了一個難題。

因為禁海閉關是朱元璋的旨意,朱棣靖難之役中一直高舉的道德大旗,就是建文帝改變了朱元璋的既定國策。

允許各國來明朝通商是改變朱元璋既定國策的行為,真這麼做那不就是朱棣自己打自己臉了嗎?

於是朱棣就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封貢!

封貢之下靠岸的都不是商隊而是使團,他們在明朝規定的地點上岸後直接便上京,不會從事任何商業行為,到了北京城後大家也不是做生意,而是使臣團參見了明朝皇帝后兩國間"互換禮物"。

粗略地說,“封貢”和“朝貢”可以認為指的是同一套體系,但嚴格說起來其實還是有不同的。

“朝貢”一詞突出了這一體系在經貿方面的功能。

朝貢國進貢方物、天朝回賜財寶貨物形成了所謂“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在此之外,朝貢國貢使隨行的民間商旅在入華進貢過程中也會發生一定的貿易行為。

而“封貢”則更完整地概括了“冊封”與“進貢”——即這一體系在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影響。

貢使來朝不僅是為上貢方物,更重要的任務是為本國統治者“請封”,即請求天朝對本國統治者予以冊封,頒授冊寶印綬。

在封貢體系下,天朝作為宗主國冊封的政治意義在於授予藩屬國統治者(王室)的統治合法性併為其背書,以天朝的政治軍事實力保護其政權穩定和國家安全;另一方面,藩屬國統治者的繼承或更迭必須經由封貢體系下的特定程式得到宗主國的承認,否則就違背了封貢體系下的政治倫理,宗主國有權強力干涉。

所以,王崇古在方逢時面前,說上策的後半部分就是“封貢互市”,也就是說還要俺答汗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

實際上,要俺答汗向大明皇帝低頭,王崇古也沒有把握,方逢時就更是如此想。

想當初,俺答汗的兵馬可是打到京城腳下,這樣的人要他向大明皇帝稱臣,難度可想而知,很自然的,方逢時就搖搖頭說道:“總督大人,雖然若是俺答汗願意稱臣,開互市朝廷或許會答應,但俺答汗可未必願意。”

在這裡,其實有兩個難點,一是朝廷願不願意冊封俺答汗,之後才是俺答汗願不願意稱臣。

“難點確實在這裡,但是你注意到沒有,俺答汗一直想與我大明互市。

前朝時,就曾十數次派使者前來大明,希望大明能通貢互市,只是不願意接受冊封,所以先帝都是一口回絕這個要求,甚至連使者都不見。”

在這裡,王崇古其實說的已經很婉轉,大明豈止是不見使者,根本就是邊將直接砍殺使者回去報功。

俺答汗發動“庚戌之變”前幾年,幾撥使者都被明軍射殺,明宣大總督翁萬達痛斥這種做法“大失夷心,橫挑巨釁”,並上疏強調“王者之待夷狄,來則勿拒”,應接納俺答的貢使。

不過這個主張,並沒有得到嘉靖皇帝的認同。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與明軍激戰,並要求入貢,為避免使者再被扣殺,令軍士束書於矢端,射入明軍營,為表明誠意,歸還所掠人丁,並稱“以求貢不得,故屢搶。許貢,當約束部落不犯邊”,最後警告明朝,如不答應入貢,“秋且復入,過關搶京輔”。

對這樣赤裸裸的威脅,當時的嘉靖皇帝依然拒絕了他的請求。

王崇古其實在這個時候再提“封貢”,就是認定草原生存艱難,俺答汗是想和大明互市換取生存物資,而手上的把漢那吉不過是給俺答汗一個臺階,讓他可以以保護孫子的名義低頭。

方逢時有心反對,不過又想到現在的皇帝已經不是當初的嘉靖,那時候這樣的提議想都不要想。

現在是新皇,隆慶皇帝未必不願意用這個方式,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

抬頭看了眼王崇古,方逢時最後還是點頭道:“總督大人有此高見,可上奏京城,請陛下聖裁。”

“不管結果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