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站直身體,想想又問道。
“紅夷大炮更長,裝填更佔空間。”
鄧子龍比劃了下長度後,才繼續說道:“如果鳥船換上紅夷大炮的話,所載火器怕是要減半。
現在鳥船船頭船尾各置紅夷大炮一門,船身佈置發熕二十門,全船共二十二門。
若是全部換裝紅夷大炮,船身怕只能放下八到十門炮,多了怕是擺不開,裝填困難。”
因為是前裝炮,所以裝填時火炮是要拖回船體內進行裝填,而不是放在跑位上進行。
所以一但開始裝填,十門火炮拉進船體,還要騰出空間給炮手,船艙就顯得狹窄擁擠。
這時期的炮船講究的不止是炮擊精度,更是裝填速度,還有很重要的射程。
什麼發射速度快的佛朗機炮會被放棄,只是在船甲板上放置幾門,用來阻擋敵人登船使用,可不就是因為射程太近,直接被加農炮,或者說這個時期的紅夷大炮給取代了。
當然,這次改裝的鳥船全船隻裝載二十多門火炮,相比此時西式戰艦那是真的沒法比,也只是接近此時在東亞海面上活動的西式武裝商船一個級別。
這些武裝商船搭載的火炮,也就是二三十門,而西方標準戰船上,標配都在五十門以上,甚至出現載炮百門,三四層甲板的蓋倫船。
而在十餘年後,歐洲出現的大型蓋倫船,更是風帆時代的最巔峰傑作,排水量高達兩千噸,幾乎是明軍這種鳥船的十倍,船體七層甲板,搭載各式火炮上百門。
可以想象,七八十門火炮向一個方向同時開火,這種戰艦的齊射威力有多大。
當然,西式戰船上搭載的火炮並非一種型號,往往是四五種火炮,所以側舷齊射也並非是一個方向所有火炮一起開火。
蓋倫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時代結束之前一直是軍艦,包括戰列艦的設計標準。
其中,對適航性與火力的要求是壓倒一切的條件,以便在戰鬥時搶佔有利陣位,發揮優勢火力。
幾十年後,也就是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的蓋倫船,多艘這樣的艦隻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優勢,這也是“戰列艦”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通知下去,補給完成,船隊馬上出海,目標北港。”
俞大猷下令道。
停在碼頭上看船肯定是不行的,得拉出去在海上進行一番測試,讓十艘鳥船進行數輪炮擊測試,以確定可行性。
“遵令。”
鄧子龍立馬躬身道。
隨即他就扭頭,對著身後的將官下令,讓他們督促水兵儘快完成補給的搬運。
隨著所有物資搬運到船上,一陣炮響,百餘條戰船纜繩被揭開,隨著船槳划動,一條接一條的戰船駛離碼頭,向著杭州灣駛去。
出了杭州灣,船隊立即南下,向著東番島北面的北港前進。
“滿帆,試試這船的速度。”
這次,俞大猷並沒有回到他鐘愛的座船,大福船上,而是直接呆在鳥船上,他要親眼看看這種新式鳥船的速度,看看十餘門火炮發射時的威力。
隨著硬帆掛起,鳥船的速度明顯加快,很快就超過了周圍其他戰船。
“不錯,速度還是這麼快。”
雖然沒有速度表,可是常年呆在海上,對船速有著非常強的敏感,俞大猷還是感覺到這船的速度絲毫不比過去那種十來米長的鳥船慢多少。
隨著進入航道,船擼輕搖,整條船向左側略微切斜,完美進行一次右轉彎,航向已經對準了北港的大致位置。
南洋水師現在開發東番島還處於初級階段,打的旗號也是剿倭,不過卻在東番島北面找到適合良港建立了北港,又在南部建造了新港。
環島航行時發現林鳳海盜集團巢穴,一番圍剿過後,發現此處也是一個優良的海港,於是在魍港也建立了一個基地。
魍港位於東番島東南部,接近東番島中間位置,三個軍港的建立,倒是完美了。
只是可惜,東番島東面多山,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建立軍營,否則四面都有軍港,建立營寨,整個東番島的防禦也就完善起來了。
雖然如此,但東面的山地其實也是有利於防禦,至少不適合其他船隊靠岸,大規模人員登陸。
水師只要定時派出船隊繞島巡邏,東番島的安全還是有保證的。
藉助早年上過東番島的閩人的幫助,南海水